share_log

群起而攻之 英伟达天价芯片收购案悬了?

羣起而攻之 英偉達天價芯片收購案懸了?

市場資訊 ·  2021/08/29 12:55

原標題:群起而攻之 英偉達天價晶片收購案懸了?

來源:北京商報

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想要收走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困難重重。在各國政府審查還懸而未決之時,這起價值540億美元的收購案又遭到了業內多個大佬的反對。反對的理由顯而易見:兩家把控行業上游的巨頭結合,存在壟斷的巨大風險;但如若收購不成,灰心的不只是這兩家公司,還有急著套現的ARM“老東家”軟銀

多個大佬反對

一度轟動全球的540億晶片收購案,又出現了新的危機。當地時間8月28日,《每日電訊報》在報道中稱,特斯拉CEO馬斯克因為競爭問題,對於英偉達並購ARM的計劃表示擔憂。與此同時,美國第一大電商巨頭亞馬遜、全球第一大手機制造商三星也對該交易持反對意見。

至於反對的具體原因,報道指出,特斯拉的自研自動駕駛晶片、亞馬遜的自研雲計算晶片等,都依賴ARM體系,而目前英偉達在該領域已經是兩者的強勁對手,顯然,英偉達一旦切斷ARM對外授權或者施加新限制,短期內將對競爭者造成巨大損害。

事實上,反對的不只這幾位,幾乎所有與晶片行業有關的大佬,比如谷歌微軟高通,很早就站到了這樁收購的對立面,據悉這些巨頭早早就向相關部門上書,反映了自己對英偉達收購ARM的憂心忡忡,當然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可能造成的壟斷問題。

據瞭解,ARM是一家晶片架構設計的大公司,在移動智慧設備半導體晶片設計領域的市場份額中幾乎處於壟斷地位,而英偉達是世界最大的電腦晶片公司之一,市場份額佔有率很大,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將會成為世界半導體晶片領域的巨無霸公司,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與收購方英偉達不同,ARM本身不生產晶片,主要業務是將自己的晶片核心架構產權授權給行業裡面的“合作夥伴”,由他們去開發相關的處理器及相關係統。授權費(License)和版稅(Royalty)就是ARM的主要收入來源。

晶片專家步日欣介紹,ARM最為人熟知的是設計了一種架構,用於許多手機的晶片,包括大多數安卓手機中使用的高通晶片,以及蘋果iPhone系列晶片。此外,蘋果還計劃將其Mac電腦從英特爾晶片轉向基於ARM的設計。

由於ARM架構具有性能高、成本低和能耗省的特點,因而獲得市場的追捧。目前,市面上95%的智慧手機的晶片都使用了ARM授權的架構。另外,大量物聯網(IOT)設備以及汽車、家電、感測器、數位相機、無人機邊緣計算設備也使用了ARM的技術。

監管的阻力

英偉達收購ARM始於2020年9月,當時英偉達宣佈,計劃以超過400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使其成為晶片行業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

如此大的一樁並購案,反對的不只是行業內部,還有來自官方的審查。因涉及到全球晶片產業鏈,這起收購需要經過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預計監管審批週期可能長達18個月的時間。

其實,這並非ARM的首次“賣身”,此前該公司於2016年被以32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軟銀,而軟銀是一家主要以投資為背景的企業,監管審查並沒有那麼嚴格,短短2周內便完成了所有的盡職調查。

對於此次監管部門嚴查的原因,步日欣認為,此次收購的主角英偉達是美國的晶片巨頭,和高通、蘋果、英特爾等ARM的大客戶都有著業務上的競爭,因此註定會引起全球反壟斷部門的注意。

其中,英國市場反競爭機構的初步調查已經指出,英偉達收購ARM存在扼殺創新的巨大風險,可能將嚴重破壞全球晶片市場競爭,而英偉達給出的補救措施並不足以解決該問題。這也被看做是英方已經決定否定交易的信號。

此外,美國聯盟貿易委員會(FTC)此前已宣佈深入調查該收購案,預計調查結果將在未來幾周內公佈。至於歐盟的審查,知情人士表示,英偉達很可能在下月初為540億美元收購ARM的交易尋求歐盟的反壟斷批准,預計監管機構將在初步審查後啟動全面調查。

英偉達表態稱,會解決歐盟的一切擔憂,但他們沒有明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英偉達發言人表示,收購ARM的交易有利於ARM及授權許可方,也有利於市場競爭及整個行業,英偉達將通過監管程式與歐盟合作解決任何問題。

英偉達還強調收購ARM已經得到了一些公司的支持,包括聯發科、Marvell及博通等半導體巨頭。

對於收購的最新進展,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英偉達和ARM方面,但截至發稿還未收到回復。不過在最近一次財報會議中,英偉達CEO黃仁勳坦言,原計劃2022年3月之前完成並購,如期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但他仍對過審充滿信心。

晶片巨頭關鍵一戰

“一生僅有的機會。”在英偉達收購ARM時,黃仁勳曾如此說道。但現在,這一機會還面臨著太多的風險。

從全球晶片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這幾乎是一樁全球產業生態都在反對的交易。就連ARM的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也公開表示,這起收購案將破壞ARM商業模式,將ARM生態夥伴推上危險懸崖,甚至關乎國家經濟主權。

這源於ARM的“江湖地位”。據ARM官方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僅在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基於ARM IP的晶片出貨達到了創紀錄的67億顆,超越了X86、ARC、Power 和MIPS 等其他架構晶片出貨的總和。ARM的IP還具有非常強的槓桿效應,一年近20億美元的營收,撬動起全球上千億美元的晶片設計產業價值。

還有業內人士擔憂,收購ARM後,英偉達可能會提高晶片的售價,抑或是不給其他存在競爭關係的廠商提供晶片技術支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佈局全面的英偉達可能將成為下個時代的“收割機”。

不過,黃仁勳一直強調,將繼續保持ARM的開放許可模式,保持全球客戶的中立性,繼續保留ARM的名稱,ARM總部仍留在英國劍橋,並在英國建立一個新的全球卓越人工智慧中心。

這筆交易最終能否完成,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這場收購,著急的不只是英偉達和ARM,還有此次交易的賣方——軟銀集團。

去年以來,軟銀與董事長孫正義始終置身於水深火熱中。先是軟銀願景基金投資失利,雷聲滾滾,結果又趕上“全球黑天鵝”爆發,逼其交出一份史上業績最差成績單。

一個季度巨虧超1萬億日元,這在整個軟銀髮展歷程中都極為罕見。在那之後,軟銀不得已要通過變賣資產的方式套現,用於還債及減輕運營壓力,賣出ARM也是他們一樁大買賣。

但現實是,這起全球晶片行業的世紀並購大案,正面臨非常大的阻力,前途未卜。根據英偉達和ARM的收購協定,兩家公司可以選擇將最後期限延長至2022年9月。同時,在沒有得到政府的許可的情況下,任何一方都可以宣佈退出,終止協定。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趙天舒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