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当利率开始暴跌,日本保险公司懵了

當利率開始暴跌,日本保險公司懵了

華爾街見聞 ·  05/11 03:00

作者 | 曹 甜

編輯 |xiaopi


1997年,日產共同人壽(Nissan mutual life insurance)破產,這是日本戰後第一家破產的險企。日本保險業持續多年的穩定局面終被打破,“保險公司不會破產”的神話就此破滅。

當時,摩根大通日本公司的經濟學家Jesper Koll指出,在未來五年內,預計三分之一的日本保險公司將在五年內消失。

Jesper一語成讖,此後幾年間,日本保險公司迎來倒閉潮。

1999年,總資產5萬億日元,排名第十位的東邦生命保險公司陷入財務危機,被GE capital接管,雙方成立合資保險公司。儘管如此,也沒能挽回其最終破產的命運。東邦的核數師拒絕在業績上簽字,當時查出其有2000萬日元的財務缺口,後來,這個數字超過3000萬日元。

2000年10月9日,日本排名12位、總資產323億美元的千代田相互人壽(Chiyoda mutual life insurance)申請破產保護,財務缺口近270億美元。

就在千代田人壽破產兩週後,又一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協榮保險(Kyoei mutual life insurance)倒閉。協榮保險創建於1935年,擁有13000名僱員,總資產424億美元。以4.5萬億日元的負債規模,成爲戰後倒閉的規模最大的險企。

1997年至2001年間,有8家保險公司破產,3家不再發行新產品,考慮到日本當時只有40家保險公司,這個比例並不低。

戰後保險業狂飆

千代田、協榮、日產所面臨的問題是大多數日本壽險困境的縮影,這些公司在80年代出售的保單預定利率約爲4%,但破產時投資回報率低於1%。投資回報和負債利率的失衡,是拖垮它們的元兇。

保險企業,尤其是壽險企業的利潤來源主要是三差:利差,費差和死差。後兩個指標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而且便於計算,而利差容易受外部環境,尤其是利率政策影響,波動更大。

利差指的是保險產品定價利率和保險公司實際投資回報的差值,如果投資回報大於定價利率,就是利差益,反之是利差損(negative carry)。

一邊是高昂的預定利率,一邊是逐漸走低的投資回報,上世紀末日本保險企業的破產潮,罪魁禍首就是不斷擴大的利差損。

日本壽險行業起始於1881年明治生命保險公司的成立。二戰後,得益於國內經濟的迅速復甦,高儲蓄率和人口高增長,日本壽險業大規模擴張。

五六十年代,死亡保障型壽險在日本快速發展。八十年代後,隨着死亡保障型壽險普及率接近飽和,加上壽險企業爲了搶佔市場份額,推出高預定利率的保險產品,包括帶有儲蓄性質的養老保險和個人年金,成爲80年代日本保險業最流行的產品。

高歌猛進之下,日本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保險超級大國。到了1994年,日本壽險業達到頂峯,保費收入總數、壽險業務量、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均爲世界第一,保險費收入總數達到6060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人均保費達4849美元,把長期保持世界第一的瑞士拋在後面。

失衡的天平

大手町位於東京車站西北側,摩天大樓林立,是東京有名的商業區,很多財富500強企業的總部坐落於此。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到訪這裏,保險企業的招牌琳琅滿目。

高利率保險產品暢銷,使得險企的財富迅速擴張。1987 年日產人壽的總資產爲 6964 億日元, 而1989年,其總資產達到16270 億日元,三年擴大了 2.3 倍,其中高利率的個人年金商品佔總資產的比重高達49%。

正所謂月滿則虧,登高跌重。繁榮的背後,保險行業的危機已經開始顯露。

一是行業競爭導致預定利率升高。當時,個人年金類產品的預定利率在5%左右。但險企爲了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一味追求規模擴張,不斷加碼,有的個人年金保單的預定利率高達8%。

二是泡沫經濟導致高風險資產增多。爲了追求高收益,險企加大對房地產、股權、貸款的投資。1990年壽險投資資產的19%是股票,6%爲不動產,38%爲貸款,加起來超過一半以上。高風險資產佔比增多減弱了壽險公司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爲1990年開始的危機埋下隱患。

三是資產負債出現嚴重的久期錯配。理論上,如果保險公司發了一張20年期的保單,投資組合應該直接買20年期的國債,這樣無論過程中市場漲跌,都不會影響到期的兌付。但實際上,當時日本壽險行業資產負債錯配極其嚴重,當然,有很多因素制約了資產負債的嚴格匹配。例如長期債券的供給不足、短期業績考覈嚴格等。

90年代,日本央行開始實施低利率政策。最開始,保險企業覺得低利率只是暫時的。當其他金融機構調低利率時,它們沒有改變保單的定價。結果就是,保險業吸收了大量高負債成本的資金。

不幸的是,利率修復預期落空。1989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進入通縮階段。日本央行不斷調低利率,包括日本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在內的金融投資工具的收益率持續下降。保險資產的收益率也隨着日本法定利率水平逐漸降低而下降,利差損不斷擴大。

伴隨着日本貼現率由1990年的 6%下降到 1995 年的0.5%,90 年代日本保險行業平均收益率僅約爲 3%,投資收益率的下滑給保險公司帶來了極大的支付壓力。但在負債端,80 年代中期保險公司發行大量預定利率在6%-6.25%的五年期甚至十年期的儲蓄型保險產品。

雖然利差損已經存在,但只有還有新保單流入,保險公司就可以“借新還舊”,但經濟衰退,收入下降,同樣影響居民對保險的購買力,導致新流入的資金減少,借新還舊的鏈條難以繼續。

爲了彌補利差損,不少保險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活動,購買大量外國債券。但廣場協議後,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匯率損失增加,債券價值縮水。

泡沫經濟破滅後,股票、房地產資產首當其衝,經歷了持續且慘烈的下跌。

日經225指數在1991年以後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裏大幅下跌33.1%,之後陷入漫漫熊途,反覆震盪。

日產人壽投資有價證券損失1493 億日元,房地產投資損失 460 億日元,股價下跌也造成了巨額損失。當 1997 年日本股市跌破 19000 點並呈持續下降之勢,日產的股票投資最終宣告失敗,並於 3 月底決算時有 1328 億日元的持股損失。

另外,日產還投資外匯衍生商品和證券公司發行的與股票指數聯動的債券,由於上述兩項投資方式出現時間不長,日本保險監管方面對這些新型資金運用方式沒有具體規定限額,日產生命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也造成了巨額損失。

1991-1997年日本住宅土地價格指數下跌50%,導致大量房地產和相關行業公司破產,日產人壽的貸款壞賬率上升,抵押資產(房產)亦大幅貶值。

兜底

日產人壽的倒下引發全行業的震動,正值東京金融體制改革期間,接二連三的破產事件,讓政府關注到了壽險企業的經營問題。

在化解保險危機中,宇野鬱夫是力挽狂瀾的人物,他於1997年出任日本排名第一的險企——日本生命人壽(Nippon life insurance)董事長,並於2000年擔任日本人壽保險協會會長。在處理問題公司上,他將保單持有人保護和維護行業信譽放在首位。

日產人壽倒閉後,日本人壽保險協會成立青葉人壽來接管日產的保單。但很快,保險持有人保護基金被快速耗盡,除非有白衣騎士的援助,否則難以爲繼。

而後,宇野鬱夫主持建立日本人壽保險保單持有人保護公司(Life Insurance Policyholders Protection Corporation of Japan,簡稱“保護公司”)成立,這家公司爲陷入危機的公司提供財務援助,資金來自健康企業的支持。如果險企破產,保護公司有權暫時接管保單。

破產險企的處置沒有動用任何公共資金,在保護公司的支持下,破產企業的持有人的保單都得到了持續保護,避免了風險外溢,公衆對於保險企業的信心也逐漸恢復。

監管方面,2003年8月,再度修訂的《保險業法》允許下調有效保險合同的預定利率。但出於謹慎態度,只同意經營困難的公司在取得同意後方能下調。

幸運的是,只有那8家宣佈破產的公司在重組時下調了預定利率,其他公司沒有一家選擇申請下調。

對於新發保單,在金融監管機構的認可下,日本壽險公司開始一路下調預定利率,從1985年的6%降低到1996年的2.75%。

此外,險企爲了改善償付能力,各壽險公司紛紛減配股票、貸款等資產,增配國債等安全投資品種,同時增配海外資產,穩定投資收益率。1995年,固定收益投資佔比低於50%,到了2015年,日本國債的投資佔比從11%提升到42%。

日本保險破產,海外保險公司得利,其中,保德信集團獲益最多。日產人壽被保德信收購,東邦、千代田和協榮目前都屬於保德信子公司——美國Gibraltar集團。第百人壽被加拿大Manufactures收購……這些陷入經營危機的企業成爲外資進入日本市場的槓桿。

危機是塊試金石,經營穩健的公司穿越風暴,更加強大。宇野鬱夫擔任生命人壽董事長時,着力增強企業自有資本,這樣即使出現意外風險,也能按照原保單支付賠償。

從1997年到2009年,生命人壽的自有資本從1500億日元增加至10500億日元,在接下來的全球金融危機風暴中,現金充沛的日本生命人壽毫髮無傷,並長期位列日本保險業第一。

END

光述Lightell

記錄「大财富管理時代」的好公司和好故事,洞察行業變遷與未來趨勢。

聯繫我們:Lightell@126.com

本文來源:光述Lightell,作者:曹甜,編輯:xiaopi,原標題:《當利率開始暴跌,日本保險公司懵了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