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AI医疗的破局与困境,鹰瞳科技继续等风来

AI醫療的破局與困境,鷹瞳科技繼續等風來

鈦媒體 ·  03/31 02:24

文|互聯網江湖,作者|劉致呈

最近,曾被稱爲“AI醫療第一股”的鷹瞳科技,正式公佈了2023年度財務報告。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鷹瞳科技實現營收2.039億元,同比增長79.5%;實現毛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124.04%。至於被外界詬病已久的歸母淨利潤,雖然依舊處於虧損狀態,爲-1.33億元,但相較以往卻也出現了明顯的向好收窄趨勢。2022年鷹瞳科技的淨利潤爲-1.8億元。

很明顯,鷹瞳科技交出的這份成績單或許算不上“完美”,但也絕對能給個“優秀”的評價。

不過,或許是受不“完美”業績的影響,3月27日業績公佈後的第二天,鷹瞳科技的股價便中斷了最近一段時間的上漲態勢,28日整體跌幅達2.02%,收盤價爲16.48元/股。“AI醫療第一股”的尷尬:高毛利的生意,常年虧損的現實

老實講,在新質生產力概念火熱的當下,AI醫療絕對算是個長坡厚雪的賽道。

這實際上也是大部分鷹瞳科技的投資者們的共識。

但可惜,由於醫療行業的謹慎特殊,以及受技術的不確定性和大衆患者對AI醫療的接受心智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這就使得AI醫療的想象力,註定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綻放。

期間的投資不確定性,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雖然現在整體市場是把鷹瞳科技當做成長股來看待,但在實際交易的時候,不少投資者們玩的卻是“看長做短”,也就是投機做短線。

成長股,重點要看營收增長;而短線投資卻是在等待最近的利潤扭虧爲盈。

先來看營收,2023年同比增長79.46%。

乍一看是不是還不錯?但別忘了,2022年受疫情管控等外部因素影響,鷹瞳科技原來的營收高增速不僅被打斷了,而且還出現了四年以來的首次下滑,爲-1.32%。

在這種情況下,拿鷹瞳科技正常經營的2023年,與經營異常的2022年相比,現在79.46%的營收增速含金量無疑就要大大縮水了。

而且如果跳過2022年,與鷹瞳科技2021年141.61%的營收增速對比來看,2023年的營收表現也確實有點“常規”了。

同理,在毛利率方面,可以發現2023年鷹瞳科技61.35%的毛利率水平,相較於2021年的60.98%,也只能算是恢復了正常水準,整體並不能有力佐證其成長性的爆發。

再來看短線投資者們關注的盈利能力方面。

說來也“心酸”,鷹瞳科技所處的AI醫療和大部分醫療器械行業一樣,也是高毛利賽道,然後鷹瞳科技自身也做到了高毛利,但是淨利潤卻常年面臨着虧損的現實。

2019年到2023年,鷹瞳科技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0.87億元、-0.8億元、-1.43億元、-1.8億元和-1.33億元,五年累計虧損6.23億元。

其中,2023年,鷹瞳科技的淨利率表現爲-71.41%,雖然較2022年的-160.78%有所好轉,但怎麼看怎麼與同期61.35%的毛利率不相匹配。

原因很簡單,就是被費用端侵蝕擠壓了。

業績顯示,2023年鷹瞳科技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爲1.006億元,行政開支爲9898萬元,兩項均表現出逐年上漲的態勢。至於研發開支,雖然較2022年的1.256億元略有下滑,但整體也達到了1.116億元。

如此一來,鷹瞳科技的三費總額便達到了3.11億元,遠超同期2.04億元的營收……

研發開支不說,鷹瞳科技畢竟是高科技醫療企業,研發高投入換來的是高技術壁壘,這筆錢從長遠來看花得不虧。真正讓投資者們難受的是,同樣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和行政開支。

因爲這就說明市場依然沒有廣泛接受AI醫療,規模化商業落地的難題也沒有出現被解決的跡象,所以鷹瞳科技們就只能不斷加碼營銷活動去拉動營收增長。

不過有意思的是,相比於鷹瞳科技過去的淡然,從此次銷售費用增長勢頭不變,研發費用卻出現了近5年以來的首次下滑等一系列轉變來看,其在商業化或業績改善方面似乎也終於開始着急了。

其實也不難理解:一是出於對股東和資本投資者們的利益負責。

此前,鷹瞳科技創始人兼CEO張大磊看得“很淡”,其曾對媒體表示“上市無非就是另外一輪融資,整個公司戰略方向不會發生什麼變化……只想做好產品以及體驗,給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但事實上,鷹瞳科技作爲一家上市公司,終究還是揹負着無數投資者和股東們的利益訴求。不管其發力AI醫療賽道想象力有多大,價值變現才是維護資本市場關係的最好方式。所以如何讓業績快速“支棱”起來,無疑就成了當下鷹瞳科技一件緊迫的大事。

二是出於經營壓力考慮。

鷹瞳科技在財務層面有一大顯著優勢是:資產負債率很低,資金儲備比較充沛。

截止到2023年末,鷹瞳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僅爲7.55%。其中,負債合計1.271億元,總資產卻達到了16.85億元,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8.915億元、“其他金融資產”爲1.638億元等等。

但問題是,坐吃山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規模化商業落地的問題不解決,利潤難以實現扭虧,就是地主家最後也會沒餘糧的。

而老實講,鷹瞳科技主打的眼科眼底病AI識別或AI影像輔助診斷,最好的商業化路徑或許就是進醫保。

哪怕對鷹瞳科技來說,納入醫保就意味要放棄一部分利潤,經過相關部門的價格“砍一刀”,但從長遠來看,其整體也依然是有盈利規模想象力的。

可現在矛盾糾結的一點是,雖然各種互聯網醫療政策利好,但誰也說不準鷹瞳科技到底何時才能踏進醫保的大門。所以在機會降臨前,其就只能頂着虧損壓力加碼研發,同時又要爲股東負責,持續用巨額銷售費用來換取營收增長,這也是使得鷹瞳科技被夾在了資本市場和自身理想的中間,左右爲難……近視防控的價值窪地,鷹瞳科技的第二曲線?

天眼查APP顯示,從業務劃分來看,當前的鷹瞳科技主要有三大營收板塊:鷹瞳醫療、鷹瞳健康和鷹瞳眼健康,分別在2023年實現營收約8460萬元、4440萬元和7500萬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爲200%、6.1%和71.9%。

很明顯,以AI視網膜疾病檢測等業務爲核心的鷹瞳醫療算是其第一增長曲線,第二曲線則是以近視防控、視覺訓練相關的眼健康產品業務。

前者的市場想象力,取決於醫療器械集採、醫保進度和銷售渠道能力等。

而後者則就有意思了,其更偏向於C端消費市場(近視人群),市場潛力是沒問題的。

在這方面,即便不說具體的數據,單看身邊有多少青少年因熬夜挑燈夜戰、學習內卷,或者沉迷於刷短視頻、玩遊戲而出現視力下降近視等問題,就不難看出近視賽道的市場想象力有多大了。

但尷尬的是,賽道好,並不意味着企業就一定有足夠的投資想象力。

近視賽道的價值重心在於解決近視問題,而不是前端的檢測和預防問題。

在出現視力下降後,近視眼鏡是剛需、激光手術是剛需,以及最近爆火的近視神藥(低濃度的阿托品滴眼液)等一系列能夠直接解決視力問題的產品,都算是剛需產品。

至於鷹瞳科技瞄準的檢測和預防近視,以及視覺訓練等前端市場,雖然也有價值,但卻是改善型服務,並且對應的低成本替代方案也有很多。

比如,最不花錢的近視預防方案就是,人人都會的眼保健操和改變健康用眼習慣、少熬夜等等。

當然,可能有投資者會說,現在網上免費的減肥健身方案視頻那麼多,但同樣有大把的人願意花錢去健身房,鷹瞳科技的視覺康復爲什麼不行呢?

從某種程度上看,鷹瞳科技的近視防控業務確實有點像健身產品、學習類產品的市場邏輯。

不是掏錢就行了,需要用戶配合,甚至是長期的配合,而且這東西有點逆人性,沒點自驅力,誰能堅持天天去健身,去學習?

對不自律的用戶來說,去健身房摸魚打卡的也不在少數。那麼有視力下降患者能不能長期去醫院或機構做訓練,又或者在家堅持自律使用,這些可能都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所以,現在鷹瞳科技想要把近視防控當成第二曲線,確實有想象力,但是如果不能把現在的“改善型”服務,轉變成市場剛需或更剛需的場景解決方案,這種想象力天花板可能就不會太高。

那麼在這種進醫保不確定、近視防控不確定的背景下,鷹瞳科技們又該如何提前實現自我造血?

目前來看,在互聯網江湖看來,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在落地場景方面,持續滲透下沉市場;另一個是在銷售策略方面,轉變思路,在購買銷售的基礎上增添“以租代賣”等多種快速變現的銷售形式。

對於前者,除三甲醫院外,由於基層醫療更缺醫療資源,所以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社區醫院才是醫療AI能夠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

當然,現在鷹瞳科技已經在探索下沉市場了,但是整體價格讓利可能還不夠,如果其能夠主動把AI醫療單次檢測費用的進一步降低調整,那麼鷹瞳科技的規模化下沉可能才會加速呈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至於後者,AI醫療商業化落地難的另一大因素在於,醫療機構們投入的成本與醫療AI帶來的實用價值不太成正比。因爲現在最終做出診斷結果的,其實還是主治醫師,而非AI醫療。

如果AI醫療的購買形式轉變爲更爲靈活的租借方式,那麼醫療機構和患者們將以較低成本的代價快速完成初步檢查需要,這對於醫療資金水平較低的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社區醫院們尤爲關鍵。

而對於鷹瞳科技們來說,無論是下沉市場還是以租代賣,本質上都是爲了最大程度上觸達、引流用戶。當用戶習慣有了,醫院也就願意引進,AI醫療商業化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總之,現階段的鷹瞳科技確實是面臨着不少挑戰。但好一點的是,鷹瞳科技卻並沒有躺平,而是積極尋找着破局對策。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AI醫療的想象力一直都在,包括市場和政策層也都持看好態度。而且鷹瞳科技的商業化方向是能看到的,當前在做的,也只是在尋找最好的價值落地點。這是領軍者的宿命,也是行業未來許諾給鷹瞳科技的最先起飛的時代機遇……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