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贝因美“掉队”

貝因美“掉隊”

派財經 ·  02/07 07:20

近日,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002570.SZ,下稱“貝因美”)接連發布回購公告和貸款公告。

回購公告稱,貝因美擬回購不低於1.5億元且不超過3億元公司股份。截至1月31日,貝因美通過股份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股份811.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75%,成交總金額2999.32萬元。

此外,貝因美計劃使用該公司及子公司資產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貸款期限不超過一年。貸款公告顯示,抵押資產基本是母子公司的土地、廠房、建築物及在建工程,其賬面價值合計超10億,佔最近一期經審計總資產的26.43%。

一邊回購一邊貸款,貝因美的此番操作並未如其預計那般增強投資者信心,公告發布後,貝因美半個月內股價跌幅超10%,單月最大跌幅達6.68%。二級市場不買賬,背後暴露的是該公司長期面臨的債務與盈利壓力。

昔日榮光加身的“國產奶粉第一股”,究竟怎麼了?

一、股份被凍結,股東高比例質押

實際上,在本次回購公告披露前,貝因美就已進行了數輪迴購。2018年12月,貝因美因自身生產經營需要,與中航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航信託”)簽訂《特定股票收益權轉讓與回購合同》、《股票質押合同》和《自然人保證合同》。

合同約定,貝因美控股股東貝因美集團向中航信託質押其所持有的貝因美股份4800萬股,中航信託向貝因美集團出借2.33億元,貝因美集團實際控制人謝宏及時任法定代表人袁芳爲上述事項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時間來到四年後,中航信託與長城國融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書》,承諾將此前約定的擔保權利,以債權轉讓形式現狀返還長城國融。至此,貝因美的債權“易主”,長城國融成爲其債權人和擔保權利人。

然而,由於貝因美集團、謝宏、袁芳也未按約定履行義務,長城國融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標的爲3.16億元及債務利息。一個月後,法院據申請凍結了這筆4800萬股無限售流通股和貝因美集團質押予其他債權人的500萬股無限售流通股。

2024年1月22日,股份質押事件的解決方案終於落地。貝因美髮布公告稱,貝因美集團此前曾質押所持貝因美股份的5300萬股,目前被債權人長城國融轉讓給了寧波維貝,轉讓價格爲2.3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6月末,貝因美集團質押的5300萬股債權總額合計爲3.42億元,其中,標的債權本金餘額2.33億元,利息、違約金等金額合計1.09億元。換句話說,貝因美的債權人僅收回了本金,放棄了1億餘元的利息。

貝因美方面亦在公告中坦言,上述案件共涉及貝因美集團所持有股份佔該公司總股本的4.91%。除前述股份外,該公司控股股東還持有公司股份1.38億股,佔總股本的12.82%,其中處於質押或凍結狀態的股份1.37億股,佔總股本的12.67%。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貝因美在負債壓力較大情況下依然堅持進行回購,與該公司控股股東的高比例質押息息相關。據悉,貝因美集團2018年末的質押比例已達84.85%。2023年12月,貝因美集團的質押比例進一步提升至99.20%。

不過貝因美補充稱,此案件的執行不會對該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也不會影響其控制權的穩定。目前貝因美的生產經營一切正常,各項業務仍在有序推進。

二、業績遭腰斬,盈利水平如“過山車”

貝因美向銀行借款的原因,也能夠從其近年來難言合格的財務表現中窺得一二。

近日,貝恩美髮布一則關於該公司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稱其對近三年所有業務收入進行了自查。爲了更嚴謹地執行新收入準則,貝恩美將前期部分業務的收入確認方法由“總額法”更正爲“淨額法”。

根據更正後的數據,貝因美於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19.16億元,同比微增0.35%;歸母淨利潤4936.46萬元,同比增長11.56%。第三季度單季的收入爲5.74億元,同比下降2.98%;歸母淨利潤爲514.70萬元,同比猛增285.62%。

但拉長時間線後不難發現,貝恩美的業績表現並不算樂觀。自2013年突破60億元營收大關後,該公司的收入便開始持續走低,其中2016年的收入降幅高達38.87%,2018年僅實現營業收入24.91億元,較4年前的輝煌慘遭“腰斬”。

2020年3月,時任貝因美總經理的包秀飛公開將貝因美的目標定爲“2018年保牌,2019年續命,2020年發力”,但在2019年收入短暫回升至27.85億元后,該公司的收入又開始了連降兩年的下坡路,直至2022年實現收入25.09億元,同比增長6.98%。

貝因美的盈利水平,更是如乘“過山車”。在因連續兩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爲負值,被深交所處以“退市風險警示”處理後,貝因美於2018年扭虧爲盈,實現淨利潤4092.00萬元,較2017年的淨虧損大增103.87%,成功保牌。

好景不長,貝因美又於2019年和2020年分別錄得淨虧損1.03億元和3.24億元,且虧損幅度持續擴大。在2021年實現短暫盈利後,財務隱憂尚存的貝因美於2022年再度錄得淨虧損1.76億元,陷入虧損泥潭。

以此計算,貝因美在過去七年中僅有兩年實現了盈利。而貝多財經發現,貝因美之所以能夠在2018年扭轉虧損局勢,並非其找到了利潤的新增長空間,而是依靠2.58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淨額支撐,其中包括政府補助、處置子公司收入等。

公開信息顯示,自2017年7月起,貝因美計劃出售包括黑龍江省安達牧場等旗下牧場和29套房產,又於2018年出售了另17套房產和1家子公司。該公司貝因美還試圖將全資子公司“豆逗工廠”進行出售,但遭到了董事會的否決。

另據choice數據,貝因美2020年至2022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爲62.67%、54.86%和58.96%。截至三季度末,貝因美的資產負債率爲57.54%,雖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友商三元股份和中國飛鶴的負債率分別爲41%和26%,均低於貝因美。

三、敗走渠道戰,燒錢營銷難換增長

陷入財務泥潭的貝因美,也曾有過高光時刻。誕生於1992年的貝因美以幼兒營養米粉爲發家產品,後逐漸踏入嬰幼兒奶粉市場。在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時,貝因美作爲沒有被查出三聚氰胺的少數奶粉企業,市場佔有率一度飆升。

中金公司資料顯示,貝因美於當年以8.2%的市場份額位居奶粉行業第三位,僅次於雀巢、達能,成爲國產奶粉第一品牌。2011年4月,佔據國內配方奶粉市場10%份額的貝因美登陸深交所,成爲“國產奶粉第一股”,股票代碼爲002570。

但彼時有媒體報道,貝因美爲衝刺上市,大量開設縣級經銷商,從兩三百個擴張到上千個,貨壓經銷商、通路庫存壓力大。砸錢擴張的虛假繁榮爲貝因美燒出了一條上市路,也爲其健康經營之路埋下了不小隱患。

根據choice數據,貝因美2015年至2017年的應收賬款分別爲13.63億元、11.66億元和8.08億元,增速分別爲220.66%、-14.41%、-30.73%;經營性現金流分別爲2908萬元、-4.23億元和-1.38億元,增速分別爲115.5%、-1556.02%和67.4%,成爲貝因美頻頻陷入虧損的始作俑者。

面對長期不振的業績,退休數年的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再度“出山”,引導企業擁抱新零售,試圖以營銷換增長。2018年至2022年,貝因美的銷售費用分別爲9.95億元、11.03億元、10.89億元、7.45億元和8.21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39.95%、39.6%、40.87%、31.77%和32.73%。

然而,錯失“二孩”政策機遇的貝因美終究沒能完成彎道超車之夢,彼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已有三元、飛鶴、君樂寶、澳優等頭部乳企盤踞,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22年貝因美的市場佔有率僅剩1.7%。

值得注意的是,貝因美2018年至2022年的研發費用僅爲1559.81萬元、1685.82萬元、1226.31萬元、2613.53萬元和2133.19億元,僅是同期銷售費用的零頭。相比之下,三元股份和中國飛鶴2022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82億元和4.90億元。

儘管貝因美重營銷、輕研發的市場策略屢屢受到質疑,但其仍在31週年慶典活動中強調,該公司將重點推進母嬰生態圈,在全家營養領域探索,爭取在1年至2年內打造2個到3個大單品,並用互聯網營銷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

另據貝因美近日發佈的業績預告,其預計2023年的淨利潤爲4000萬元至6000萬元,同比增長122.73%至134.09%;扣非後淨利潤爲200萬元至2200萬元,同比增長101.94%至109.40%。

四、結語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相當殘酷。匯員幫數據顯示,2022年母嬰店嬰配粉銷售額、銷售量都在下滑,而學生兒童奶粉銷售額、銷售量出現近10%的同比上升,銷售額佔母嬰店奶粉品類6.2%,銷售量達到8.3%。

但與嬰幼兒奶粉的普適性不同,消費者進行營養補充的可選擇性更爲廣泛,購買成人奶粉的消費意識還未完全形成。根據《2022中國奶商指數報告》,只有24.2%的人每日乳製品攝入量超300g,而奶粉僅是乳製品中的一個分支。

聚焦到行業競爭本身,貝因美錨定的全家營養賽道早已擠滿了頭部玩家,搭建適合全年齡段消費人群的品類矩陣早已不再是配方奶粉賽道的創新點。

在嬰幼兒賽道失守、全家營養消費觀有待培育的行業背景下,研發投入走低、財務隱憂仍存的貝因美亟待亮出更多的競爭底牌,才能繼續留在奶粉行業牌桌。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