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捷荣技术陷变相裁员风波 业绩亏损切入风电领域

捷榮技術陷變相裁員風波 業績虧損切入風電領域

投資者網 ·  01/28 18:31

《投資者網》喬丹

近期,華爲概念股捷榮技術(002855.SZ)宣佈了一項大手筆的投資計劃,擬投入30億元用於建設風電項目。

近幾年來,受到消費電子低迷行情的衝擊,公司業績持續虧損。面對市場的挑戰和壓力,進軍風電領域,佈局新能源市場,或是公司尋求的新突破口。

同時,捷榮技術還陷入了一場裁員風波,部分員工被給予長達6個月的假期,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輿論壓力,公司面臨相當程度的市場壓力和經營困境。

在市值表現方面,捷榮技術在華爲概念的加持下曾經一度輝煌。2023年9月28日,公司的市值曾飆升至129億元。然而,市場大幅波動之下,公司市值截至2024年1月24日已跌至73.7億元。

員工規模持續減少

捷榮技術是一家在精密結構件領域深耕多年的企業,主要產品囊括精密模具、精密結構件及高外觀需求的硬件組件,廣泛應用於各類電子產品中,尤其在智能手機和智能手錶領域。此外,捷榮技術在無線充電、AR/VR技術、智能家居等領域也有着豐富的產品佈局,如無線充電器整機、PC無線皮套鍵盤整機、AR/VR充電器整機、PC觸控板及鍵芯組件等。

根據年報信息,捷榮技術曾與華爲、OPPO、三星、TCL、GOOGLE、SONY、LG等全球知名手機廠家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然而,自2020年之後,公司在年報中未再提及具體的客戶信息。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有投資者關心公司與華爲的合作關係,而公司則以公告爲準進行了回應。

近幾年來,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經歷了巨大的變革。根據IDC的數據,2021年全球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達到13.6億部,同比增長5.7%,與2019年的13.7億部接近。然而,到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億部,創下十年曆史新低。2023年市場依然萎靡不振,出貨量同比下降3.2%至11.7億部。

這一市場變化對捷榮技術的經營業績帶來了巨大的衝擊。2021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淨利潤分別虧損2.45億元、1.26億元、0.54億元。業績數據的背後,是公司面臨的市場壓力和挑戰。

同時,捷榮技術也深陷裁員風波。據財聯社最新報道,公司部分員工在近期被給予長達6個月的假期,甚至有些員工被停卡停工。年報顯示,從2019年至2022年期間,公司在職員工數量減少了超過2500人。

斥資切入風電領域

在面臨主營業務業績下滑的困境時,捷榮技術積極探索其他領域的發展機會。近日,公司發佈公告宣佈進軍風電領域。

1月19日,捷榮技術正式發佈公告,計劃在陝西鎮巴縣投資30億元,開展分佈式風電項目的建設。

這一決策,是基於捷榮技術對新能源市場的長遠規劃。公告表示,其子公司深圳市捷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榮能源”)與鎮巴縣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簽訂《綠色能源項目框架合作協議》,捷榮能源在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境內投資分佈式風電項目,建設規模擬定爲300兆瓦,同時捷榮能源分期在鎮巴縣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指定鎮辦開發風電項目,合作的具體業務規模均以後期簽署的具體項目合作協議爲準。 

對於這一新的合作項目,捷榮技術在公告中明確表示,與鎮巴縣政府的合作是基於雙方各自的優勢和發展需求。此次合作不僅能滿足公司對業務發展的需求,也將推動公司新能源業務的發展,從而促進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捷榮技術在風電領域的佈局愈發深入,公司此前已與其他合作伙伴簽署了新能源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3年12月9日,捷榮技術曾披露,公司與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新能源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在廣東省合作開發建設6GW新能源發電項目,包括海上風電項目、集中式光伏項目等。對於該次框架合作,公司表示有利於推動公司新能源業務的發展。截至目前,該《新能源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履行中。 

然而,投資風電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截至2023年9月末,捷榮技術的賬面貨幣資金僅有1.82億元,無法覆蓋上述項目的所需資金。現金流情況也不樂觀,2021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從1.91億元降至-0.73億元。

對於資金的具體來源,捷榮技術在公告中並未詳細披露。而公司在公告中也作了風險提示,表示協議執行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存在交易雙方、業務項目因經營狀況變化、市場環境、行業政策或其他原因導致不能履約的風險,若6個月內項目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協議自動終止。

不過,捷榮技術在公告中同時也表示,公司控股股東捷榮集團與四川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轉股協議》,協議轉讓捷榮技術1991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8.08%。不過,這一戰略合作是否會爲上述項目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公司未在公告中明確披露。(思維財經出品)■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