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大模型能拉中国SaaS一把吗?

大模型能拉中國SaaS一把嗎?

AI財經社 ·  2023/08/02 05:39

最近,國內創投圈和企業服務圈子,被一篇標題爲《中國不需要SaaS》的文章給刷屏了。文章的作者,一位投資者寫道,國內這個行業中的企業“做一家虧一家”,所以創業者應該從一開始就出海,和美國公司同臺競技。

大多數普通用戶或許對SaaS的概念不熟悉,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用過SaaS產品,例如企業級通訊和協同辦公的釘釘、飛書和騰訊會議。尤其是居家辦公和學習期間,不僅釘釘的“打卡”功能烙印進了每一位小學生心頭,也讓大量企業將協同辦公、零售、在線採購等需求轉移到了線上,打造了一場覆蓋面廣泛的企業級SaaS“數字化培訓”。

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傳統軟件,早已爲大衆所熟知。與之相比,SaaS(Software-as-a-service)意爲“軟件即服務”,屬於雲計算服務的一種,即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供應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通過互聯網向客戶提供;企業不需要購買軟件,而是向提供商支付訂閱費用。釘釘石墨文檔、飛書文檔就是一些具體的應用。

根據IDC(國際數據公司)的數據,2022年國內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有4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8億元),業內不乏中軟、用友、金山等頭部公司。今年4月,北森控股作爲國內“HR SaaS第一股”登陸港交所,開啓了年內國內SaaS企業集體衝刺資本市場之旅。

處在這樣一個時間階段,對一個百億級規模的市場來說,這篇文章的吐槽不可謂不狠,也迅速在業內引起了激烈討論,認同者有之,反對者也衆多。但在其中,很多人都認可的是,國內企服行業在近年來,處於“穿越週期”的困難時期:隨着資本退潮,行業“以價換量”時代也宣告結束,過去多數依賴資本生存的SaaS企業們,不得不面對生存的考驗。

時代的改變還不止於此。在AIGC和大模型的風口下,雲基礎設施和商業模式也在重構。AI猶如一束光,照進了SaaS行業,但爭議也由此而生:它會給行業帶來整個商業模式的顛覆,還是一次突破產品邊界的機會?它會延長還是結束企服的“冬天”?

有觀點認爲,SaaS行業將由此迎來發展的奇點。但在更多的從業者眼中,大模型的影響是長期的,短期內它仍將只是起到“賦能”產品的作用。但或許,這也是將SaaS行業推向智能化時代的契機。

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企業都還需要快速奔跑。

奔跑,以及奔跑

國內SaaS公司們,正加速衝上與AIGC結合的道路。甚至它們採取動作的時間,比大模型在今年年初爆火還要早。

去年11月底,提供智能客服服務的Sobot智齒科技的內部羣裏,每天都被AIGC的各種動態淹沒。以CEO徐懿爲首,拉起的這個討論組,不斷更新着外部的最新動態,以及相關報道。智齒科技的投資人,也迅速組織起了分享會,交流這一前沿技術發展的情況。

2月初,ChatGPT在國內開始“小火”,智齒科技就成立了十幾個人的AIGC研發項目組,一邊研發、一邊調研客戶需求。

“我感覺,整個行業普遍都既興奮、又焦慮。”智齒科技產品中心負責人陳喆說。在他看來,大模型的出現代表着一種新範式的出現,行業的很多東西都將被顛覆。

客服企業對技術變革都是異常敏感的。畢竟,客服行業的上一次顛覆近在眼前——在2013年到2016年之間,那時,客服產品紛紛雲化,而動作慢的企業就免不了掉隊。因此,這一次,企業們也不得不心懷警惕。

HR SaaS平台Moka,也在去年年底就開始注意到了ChatGPT。今年1月,團隊就做出了自動寫JD(Job Description,即職位描述)的功能,並很快上線。

“在企業級市場中,越垂直、越具象、切口越小的領域,大模型帶來的化學反應才最劇烈。智能客服、協同辦公、企業知識搜索和管理都具有這樣特點。”Moka相關負責人說。

正如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高呼過的,“我們正處於AI的iPhone時刻”。而AI大模型技術落地的萌芽,就體現在瞭如何改善打工人的效率上。

協同辦公成爲雲大廠激戰的第一戰場。4月,釘釘宣佈接入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5月28日,釘釘斜槓正式邀測企業客戶。幾乎是同時,字節跳動旗下辦公軟件飛書發佈視頻,預告了其專屬智能助手“My AI”。同樣在4月,金山辦公正式發佈了具備大語言模型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

壓力給到了SaaS行業。金山辦公CEO章慶元對外表示,SaaS的未來必然會AI化,“與其焦慮,不如思考如何藉助大模型來升級自己的產品”。

不管中國大模型產業的發展速度如何,SaaS公司們,都可以說是足夠快了。但業界關注的一個新的問題是:大模型的加入,能夠改變整個SaaS產業的走向嗎?

大模型真正的機會,在企業級市場?

SaaS行業走到了關鍵時刻。

今年上半年,企服SaaS公司在二級市場上一片熱鬧景象。北森上市之後,包括電商運營SaaS聚水潭、智能音視頻服務商七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電子發票服務平台百望雲、財稅解決方案提供商慧算賬等公司也都紛紛遞表,向資本市場發起衝刺。

但縱觀它們的業績,這些公司基本仍處於“增收不增利”的狀態中。“盈利難”“商業模式不成熟”等疑問,一直充斥在市場對它們的質問中。

6月3日,老牌SaaS公司和創科技在北交所官網發佈了中止註冊的公告,成爲北交所首家過會後失敗在註冊環節的申請企業。4月以29.7港元/股發行價在港上市的北森股份,也股價一路下行,6月公司發佈盈利警告公告後,股價一度觸及5港元/股的低點。

企服產業一向盈利週期較長,海外企業也不乏虧損者,如知名的SaaS公司Salesforce,但其仍然被奉爲軟件企業的標杆。但在國內,情況卻有所不同:隨着2015年資本湧入,互聯網廠商也紛紛跨界入局,啓動了國內市場的“SaaS元年”,而當時互聯網模式大行其道,行業也引入了價格戰模式:以低價甚至免費模式,燒錢換取規模,以快速催生出一個“中國版Salesforce”。

隨着美元基金的離場,加之互聯網行業的泡沫被擠出,SaaS行業的融資環境發生了改變,靠低價競爭擴張規模的時代也正式落幕。2022年3月,釘釘首次公佈商業化戰略;在9月底,釘釘總裁葉軍又在釘峯會上再談商業化路徑。過去依賴大廠、以免費或低價方式“賺吆喝”的大小軟件應用們,也都進行商業化部署,推出收費模式,紛紛開始了自我“造血”之路。但是,要讓已經習慣了低價或免費使用的企業用戶建立付費習慣,又談何容易?難以呈現突出價值的SaaS應用,在企業中難免成爲“雞肋”。

於是,“中國市場到底需不需要SaaS”的話題,現在被放到了臺前討論。

SaaS領域的玩家們,被推入了產品價值的競爭之中。要想破局,就需要證明產品對業務增長的帶動能力,進一步獲取客戶的信任和付費信心。在這個時間點上,AIGC產業的發展,也爲它提供了這個契機;實現智能化,成爲行業在商業化方面“翻盤”的重要選項。

恰好,大模型的落地,也需要企業級服務這塊戰場。

在狂奔了半年後,ChatGPT的流量也開始逐漸見頂了。儘管它能寫代碼、寫論文,大多數普通用戶還是更願意把它當作一個聊天機器人來看待——更何況,其開發廠商OpenAI對註冊用戶收取的每月20美元訂閱費,也並不便宜。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在業界預期中,開源的預訓練大模型應用,將成爲類似安卓的“AI操作系統”,催生出更多的AIGC工具和應用。

類GPT應用的真正價值並不在C端。“大模型真正的機會一定在企業級市場。”Moka相關負責人說。

在AIGC時代,企業們看到了交互模式改變的可能。“大模型改變了人機交互的形式。從之前的圖形界面等交互方式,變成自然語言交互。它可能不會完全替代圖形界面交互,但至少要替代30%,乃至50%。”該負責人說,“另外一點,是它對文本處理的變革。對大量文本進行處理是大模型相當擅長的點,比如我們現在產品對簡歷和職位的信息處理,針對不同場景,基於文本的理解,再做轉化處理,這會成爲一個重點的探索領域。”

簡單來說,大模型背後,自然語言和生成算法的發展,讓機器的推理能力、複雜文本處理能力和交互能力都得到了長足提高,這很有可能意味着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用戶可以通過語言,和機器實現更自然的交互;甚至不需要手動,AI助手可以理解用戶的需求,直接調用相關功能。

舉個例子。微軟在2023年3月,宣佈Office辦公軟件植入GPT-4大模型,使用AI技術協助用戶進行創作、編輯和分析文檔。5月,它又宣佈,Windows 11將接入ChatGPT。

擁有這份Windows的“全家桶”後,用戶可以直接下達指令,AI工具會幫你處理文檔和PPT,進行內容的解釋、總結;開完會後,它會幫你把圖片發到工作羣組;也可以直接讓它調整PC設置,比如把電腦調成夜間模式,或者打開音樂App,生成一個適合現在場景的歌單。

微軟在協同辦公領域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範本。SaaS的本質就是“軟件即服務”,現在,這種服務的交付方式可以得到進化,並且變得對用戶更友好、更容易上手了。

國內大廠佈局AIGC和大模型都在向着2B端進化,阿里雲智能集團CEO張勇在4月通義千問大模型發佈時就說,所有行業、所有應用、所有軟件、所有服務都值得基於大模型“重做一遍”。而SaaS應用,就成爲摸着大模型石頭過河的排頭兵。

“未來的應用中,大約有80%會是現在的應用接入大模型後的升級版,有20%是基於大模型的新能力開發出的新應用。”雲啓資本合夥人陳昱在一次活動中說。

越來越多的公司也在思考,這是否可以給SaaS行業的商業模式也帶來徹底改變,從而解決SaaS的“賺錢難”問題。

GPT的出現,帶動了MaaS(模型即服務)的出現。未來,大量的開發人員或可基於MaaS進行工具開發,形成“MaaS+SaaS”的模式。兩者結合,既可以提升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也可以爲企業提供智能化的行業解決方案,交付更全面的功能。

如果能實現這一點,SaaS軟件服務的價值就意味着可獲得提升,產品的實操性加強,向企業收費的訂閱制或許也將變得更加水到渠成。

章慶元之前曾對外提出過一個“二八法則”:辦公軟件應用中,80%的用戶只使用了其20%的功能。他認爲,這是由於軟件太過複雜,用戶不得不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導致的。基於大模型的工具,或許將降低服務和交付的成本,進而改善SaaS企業的利潤率。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這一點。當越來越多的人在大模型上進行應用開發,企業可以直接用人工智能爲自己的應用賦能,用戶是否還需要一個“中間商”的存在?知名投資人、金沙江創業投資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就提出,GPT-4的發佈,意味着國內企服行業的“寒冬”將持續下去。他擔心,依託於GPT大模型的創新公司,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並失去創新的價值和機會。

“大模型出現後,你會發現,比如底層LP技術、數據訓練,曾是很多公司做智能客服的門檻,但現在基於大模型,很多企業花兩週就可以搞出一個客服機器人。不過,我們也看到,事情本質是,客戶需求和大模型提供的能力之間,隔着一道鴻溝,那就是是智齒的價值。”陳喆說。

是“賦能”,還不是顛覆

但在業內大多數人看來,大模型目前對於SaaS行業,還只是起到“賦能”的作用,還說不上模式的“顛覆”。

“基於大模型開發,實際上行業中國內很多企業都已經擁有了這類能力,但距離實際商業化,軟件能爲客戶提供穩定性、標準化的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智齒科技方面表示,“一個技術從出現到應用,是有周期的。現在,客服SaaS接入大模型,還主要是在輔助人工這個角度切入。”

短期來看,大模型起到的作用還是幫助企業客戶“提效”。當前的SaaS公司們,正着力於調整自身的內部人員架構,並和外部的大模型平台合作,利用AIGC的機遇,研發自身的基於大模型的產品。

面對衆多大模型,如何選型是一直爲外界所好奇的。目前國內大模型產業仍處於起步初期,在市面上,也很難說能夠找到一款大模型,獨立支撐起AIGC應用的商業化需求。在這個問題上,SaaS公司們的態度是“來者不拒”。智齒科技調用了國內外多個大模型接口,基於客服場景進行測試。“但目前在客服場景中,還沒有一家表現特別突出的。”

“不能綁死一家大模型。”Moka方面也表示,這樣才能把控風險。“在我們內部產品技術架構的設計上,肯定要把這個模塊獨立出來。Moka內部有一些測試框架,幫助我們快速驗證,在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的模型,會有怎樣的效果差異。”

但儘管國內大模型成熟程度也會帶來制約,智齒科技也表示,目前並沒有自研大模型的計劃。對於創業公司而言,自研模型投入巨大;而未來巨頭們的通用大模型,在未來也應該足夠提供支撐。但陳喆也表示,未來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做行業、場景模型,這裏邊是存在機會的。

同時,幾乎所有產業、所有不同規模的企業,在2023年都在討論一個話題:AIGC和大模型或許將改變以往的互聯網模式,那麼,它將如何與企業自身業務相結合?這也成爲了SaaS公司們向前衝擊的推動器:行業已經如此內卷,那麼,客戶感興趣的,就必須要“知其所以然”,還要能夠提供產品。

陳喆向市界透露,Sobot AI上線之後,參與測試的企業已達到上百家。“現在商業化落地還不成熟,但企業都非常願意配合。在它們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共同認知:人工智能在未來,一定會取代一定的勞動力。”

但他也表示,智齒科技將GPT技術代替機器人底層技術應用後發現,直接做問答,AI的效率確實是能大幅提高,但可控性卻不如以前。客服場景中,客戶對準確度要求很高,“只要有一個回答是錯的,大家就接受不了。”換句話說,通用大模型和C端用戶互動時,“天馬行空”的回答能夠引人一笑,但在B端尤其是智能客服場景中,回答不夠精確就會引起歧義或者客戶的反感。在具體場景中,大模型還需要結合應用場景,進行數據的調整。團隊只能通過繼續訓練模型,來解決問題。

現在,Sobot AI已經完成了更新升級。“之後,我們會保持以月爲單位的迭代速度。”陳喆說。

不論如何,SaaS行業的商業邏輯內核,仍然還會保持不變。相關的企業們均表示,SaaS的訂閱商業模式,短期內也不會發生改變。

而技術也不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對於SaaS公司來說,要在競爭中突圍,比拼的還是行業的know-how。“對行業的理解、對客戶需求的理解是企業服務的核心。大模型的優勢是泛化能力,但是在專業服務領域,恰恰是更需要專業企業的。”Moka方面表示,“企業真正的護城河,永遠都是爲客戶提供更多價值。”

大模型,比起很多人夢想中的“奇點”來臨,它更像是過濾器。SaaS企業走上資本市場的大趨勢已經來臨,但只有加強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利用好大模型,適應市場需求的企業,才能闖過目前的挑戰。

作者 | 楊 潔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劉 珊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