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失去医疗业务后,红顶后人的荣丰控股还能卖给国资吗?

失去醫療業務後,紅頂後人的榮豐控股還能賣給國資嗎?

華爾街見聞 ·  2023/05/11 22:38

榮豐控股(000668.SZ)出售子公司安徽威宇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威宇醫療”)股權的事件終於塵埃落定。

5月11日,榮豐控股宣佈向控股股東盛世達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盛世達”)出售所持有的威宇醫療33.74%股權,已完成過戶,現金交易對價為2.77億元。

此次剝離後,榮豐控股的業績或將出現“大跳水”。

2022年,醫療業務為榮豐控股帶來5.22億元收入,佔比超過八成。

“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剝離醫療健康業務,回歸房地產主業,由於擬出售資產涉及的營業收入占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較大,短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可 能出現下滑,從而使公司面臨營業收入規模下降的風險。”榮豐控股表示。

這不是剝離醫療業務後唯一的“後遺症”。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出現“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情況,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

今年1季度,榮豐控股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71.98萬元、-726.42萬元,前者同比下滑了93.17%。

2023年,對於榮豐控股業績來說是一期考驗。

更大的不確定性還與榮豐控股的易主有關——2022年8月,盛世達與湖北國資控制的湖北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合稱“湖北國資”)簽訂了《股份轉讓框架協定》,擬將所持有的榮豐控股29.90%股權出售給湖北國資。

其中,盛世達背後的實控人正是昔日“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盛氏家族後人的王徵。

交易完成後,榮豐控股實控人將由王徵變更為湖北國資。

彼時湖北國資最為看好的正是榮豐控股從地產業務向大健康的轉型,二者還就榮豐控股在醫院的開戶數量等都做出了約定。

而剝離醫療業務後,易主是否有望繼續推進或許面臨新的變數。

貿易風(ID:TradeWind01)就該問題致電榮豐控股,但工作人員以“相關人員出差”為由未予置評。

退市風險恐至

主營脊柱、創傷、關節等醫用骨科植入耗材銷售及配送業務的威宇醫療曾是榮豐控股從房地產轉型新業務的開端,市場曾一度認為公司可以藉此撬開醫療產業的大門。

2021年6月,榮豐控股以3.17億元的現金受讓控股股東盛世達所持有的威宇醫療33.74%股權,同時增資0.60億元,而威宇醫療小股東長沙文超管理企業(有限合夥)、新餘納鼎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還將42.91%的表決權委託給榮豐控股,盛世達及威宇醫療董事長寧湧超也對該交易作出了業績承諾。

至此,榮豐控股控制了威宇醫療76.65%表決權,並以此實現對後者的並表。

此後榮豐控股收入大漲。2022年營業收入高達6.39億元,同比增長了153.16%,創造了榮豐控股近十年的收入峰值。

其中超8成收入均來自威宇醫療主營的醫療器械銷售業務,2022年創造了5.22億元收入。

但突如其來的集採仍然對威宇醫療造成業績沖擊,成為榮豐控股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此之前,對盛世達威宇醫療2021年的業績承諾為扣非前後孰低的歸母淨利潤不低於1.17億元,但當期僅實現了0.07億元的淨利潤。

這也是榮豐控股出售股權的主因。

5月11日,盛世達回購榮豐控股持有的威宇醫療33.74%股權的交易,完成股權過戶,現金交易對價為2.77億元。

“公司收購威宇醫療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改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榮豐控股指出,“但由於受醫療健康行業‘帶量採購’等政策落地影響,威宇醫療主要產品實際降價幅度遠大於預期,且部分子公司未獲得中標品牌的銷售授權,綜合導致威宇醫療的經營業績下滑,基於上述政策長期持續的影響,威宇醫療業績恢復尚需時間,給上市公司未來業績造成不確定性。”

不過早在榮豐控股收購威宇醫療時,骨科耗材集採的風險就已高懸於頂,彼時收購檔案還對此做出了風險提示。

“目前部分骨科高值耗材產品的帶量採購政策已在安徽省、江秀克省、浙江省、山東省等地區落地實施。在‘帶量採購’政策下,標的公司銷售產品的入院價格下降、下游經銷商要求公司降低銷售價格,若標的公司未能及時增加市場佔有率,則標的公司銷售收入存在下降的風險。”榮豐控股指出。

堅持收購後,榮豐控股還是選擇了慘淡離場,威宇醫療所帶來的收入規模猶如“曇花一現”。

留給榮豐控股的“爛攤子”還有不少。

一方面,按照當時的業績承諾,威宇醫療的股東盛世達和寧湧超應該對業績未達標的部分進行補償,但截至2022年4月寧湧超仍未補償榮豐控股0.19億元。

“寧湧超已將其配偶廖篠葉持有威宇醫療12.62%股權全部質押給公司作為擔保。公司將繼續督促寧湧超儘快履行業績補償承諾,加強業績補償款的催收工作。”榮豐控股表示。

另一方面,醫療器械業務剝離後,榮豐控股的核心資產僅有“長春國際金融中心專案”,2023年業績將會面臨更多壓力,不再並表的一季度數據已有所體現。

2023年一季度,榮豐控股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71.98萬元、-726.42萬元,前者同比下滑了93.17%。

若榮豐控股持續虧損,且2023年收入無法達到1億元,還有被實施退市警示的風險。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出現“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情況,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

不過榮豐控股或仍未放棄通過購買資產的形式完成轉型。

“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積極尋找具備可持續增長能力的優質資產,繼續推動公司業務轉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榮豐控股指出。

榮豐控股該如何度過2023年,是對業績韌性的重要考驗。

國資還來嗎

此番剝離醫療器械業務後,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榮豐控股的易主能否順利進行。

2022年8月,湖北國資與盛世達簽訂《股份轉讓框架協定》,計劃受讓後者所持有的榮豐控股29.90%的股份。

若交易順利完成,則榮豐控股的實控人將變更為湖北國資,盛世達持股比例降低至10.91%,退居第二大股東。

但湖北國資入場的重要原因正是看好榮豐控股的醫療器械業務。

二者的股權轉讓協定中曾約定,榮豐控股在醫院的開戶數量不少於676家,其中二級醫院不少於261家,三級醫院不少於278家。

“湖北新動能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主要是基於對上市公司轉型醫療健康業務的看好,並計劃在未來完成收購上市公司後繼續拓展醫療健康業務。”榮豐控股表示。

湖北國資是否還會繼續與盛世達的交易,目前仍是未知數。

貿易風(ID:TradeWind01)就股權交易進展情況致電榮豐控股,但其以“相關人士出差”為由不予置評。

無論是榮豐控股的易主,還是對威宇醫療股權的回購,都離不開盛世達的操盤。

盛世達背後的實控人正是“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家族的後人的王徵。

一個盛宣懷,半部晚清史。作為中國實業之父,紅底商人盛宣懷家族的第三代傳人盛毓南正是王徵之父。

不過王徵曾對這一身份做出解釋。

“我的確是盛家第四代人,但不是盛宣懷的曾孫,曾祖父是盛宣懷的堂弟。盛宣懷太出名了,但我不能因為他出名而把他當作曾祖父。”王徵解釋稱。

2020年5月,盛毓南去世後將所持有的盛世達等股權交由時任榮豐控股董事長的王徵繼承,後者就此成為了榮豐控股的實控人。

王徵在資本市場中最為人熟知的一次操作發生在2010年,坊間傳聞其以20億元交易對價入主香港電視臺——亞洲電視股份(下稱“亞視”),並宣稱要將亞視打造成“亞洲的CNN”。

但事與願違,深陷財務危機的亞視在2016年停播,王徵跨界傳媒業以失敗而告終。

雖然威宇醫療的股權回購已完成過戶,但盛世達並未立馬向榮豐控股支付款項。

根據約定,盛世達將分成2期向榮豐控股支付交易對價,其中第一期的轉讓款1.42億元以二者此前的往來款沖抵;第二期1.35億元的轉讓款支付時間則在今年12月底前。

截至今年1季度末,盛世達所持有的榮豐控股40.81%的股權中超9成均已被質押。

貿易風(ID:TradeWind01)統計Wind數據顯示,出售榮豐控股的控制權後,王徵名下將再無持有任一上市公司控制權。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