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银行年报盘点|涉房资产质量分化,青岛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增加22倍

銀行年報盤點|涉房資產質量分化,青島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增加22倍

銀柿財經 ·  05/07 21:30

作爲當下房地產工作的重點之一,2024年以來,“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被反覆提及。隨着各地房地產融資“白名單”不斷拉長,市場也對銀行端的落地執行抱以期待。

日前,一些銀行對落地支持情況給予了公開回復。不過從整體進展來看,相較於房企的融資需求,銀行批覆的資金規模與之仍存在一定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或與銀行出於風控考慮,放款較爲謹慎有關。

事實上,銀行的擔憂不無道理。從上市銀行2023年年報中可以看到,不少銀行涉房業務的資產質量仍在承受壓力。

涉房貸款資產質量分化

得益於持續加大的不良資產處置力度,2023年,銀行業整體資產質量呈現向好態勢。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不良率較2022年上升的僅7家,另有3家與上年持平,32家有所改善。其中,改善幅度最大的青農商行(002958.SZ)不良率下降了38個點子至1.81%,民生銀行(600016.SH)緊隨其後,下降20個點子至1.48%。

在不良貸款餘額方面,青農商行和民生銀行均有所下滑,降幅分別達到11.75%和6.18%。除這兩家銀行外,廈門銀行(601187.SH)華夏銀行(600015.SH)瑞豐銀行(601528.SH)中信銀行(601998.SH)浦發銀行(600000.SH)也實現了不良“雙降”,資產質量穩步提升。

不過在一衆資產質量向好的銀行中,也不乏一些“掉隊”的情況出現。其中,貴陽銀行(601997.SH)在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餘額方面的攀升速度最快,不良率在2023年上漲了14個點子至1.59%;不良貸款餘額則同比增長了24.64%至51.65億元。此外,西安銀行(600928.SH)張家港行(002839.SZ)滬農商行(601825.SH)蘭州銀行(001227.SZ)寧波銀行(002142.SZ)平安銀行(000001.SZ)也出現了不良“雙升”的情況。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但與整體資產質量向好趨勢不同的是,對公房地產貸款的資產質量則走出了明顯的分化態勢。在披露2023年對公房地產不良情況的32家銀行中,有16家銀行的對公房地產不良“雙升”,另有3家銀行出現了對公房地產不良率或不良貸款單個指標上升的情況。

分銀行類型看,國有大行中,僅中國銀行(601988.SH)工商銀行(601398.SH)兩家的對公房地產不良情況有所改善,但其不良率仍維持在高位,分別是5.51%和5.37%。交通銀行(601328.SH)相對惡化較快,對公房地產不良率提升了2.19個百分點至4.99%,對公房地產不良餘額同比增長67.6%至244.03億元。

股份行中,僅中信銀行、興業銀行(601166.SH)和平安銀行三家有所改善,其餘6家均呈現“雙升”局面。其中,光大銀行(601818.SH)2023年對公房地產不良率較前一年提升了1.44個百分點至5.33%,排在股份行對公房地產不良率首位。

城農商行的分化情形則更爲明顯。在披露相關數據的16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既有青農商行這樣涉房不良餘額大幅壓降超八成、相關不良率大降4.74個百分點的“優等生”,也有青島銀行(002948.SZ)這樣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金額在一年內上漲近5億,同比增加22倍的“掉隊選手”。

由於目前房地產行業仍處於風險出清期,銀行對於房地產貸款的投放也較爲謹慎。截至2023年末,42家銀行合計投放對公房地產餘額爲7.39萬億元,同比增長4.01%,遠低於同期11.13%的整體貸款增速。這也使得雖然房地產業貸款規模有所增長,但其在對公貸款中的佔比卻在持續下滑,42家銀行中有29家出現下滑,降幅最大的是青農商行,下降了3.09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銀行業績

支持房企合理融資需求

展望後續房地產領域的不良走勢,多家銀行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表示風險整體可控,但考慮到目前房地產仍處於出清過程,銀行需要進一步加強房地產風險管控。

招商銀行(600036.SH)副行長朱江濤在2023年度業績交流會上預測,今年房地產行業不良生成絕對額將較2023年有所下降,該行將會按照應收盡收、應核盡核的原則加大存量風險資產的清收處置力度。

工商銀行副行長、首席風險官王景武表示,該行將堅持管好存量,精準化險,加大風險房企和項目處置的出清力度,確保資產質量穩定可控。

交通銀行副行長殷久勇稱,該行後續將持續加強對房地產業務風險的管理,對重點風險的房企實行提級管理,確保“一戶一策”的制定和落實好風險管控策略,持續跟蹤出險房地產企業,根據項目風險的變化情況,加大監測頻率和貸後管理力度,確保工作順利進行。

在加強對房地產等重點領域的風險監測和處置的同時,多家銀行也表示將繼續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日前,一些銀行也就備受市場關注的房地產“白名單”項目的落地支持情況予以了公開回復。

中信銀行4月25日表示,截至目前,全國17個城市通過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正式向中信銀行推送第一批白名單項目24個,該行批覆金額超70億元,放款金額超30億元,全部按照工程進度“應放盡放”。浙商銀行在此前表示,該行已落地第一批次“白名單”主辦項目30個,新發放融資超30億元、新批覆授信超100億元。光大銀行在4月初稱,已完成對作爲主辦行的首批“白名單”項目的審批,共審批通過53個項目,在全國37個城市實現貸款投放,合計授信超234億元。

一些房企也透露了自身在獲取融資支持方面的進展。比如旭輝集團日前表示,其在全國有68個項目已入圍“白名單”,其中15個項目已通過調整還款節點、降低利息、置換現有融資等方式,從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等銀行處獲得了融資支持。

不過從一些房企的反饋來看,整體“白名單”項目融資推進相對緩慢,已批覆的資金規模與其融資需求仍存在較大缺口。這或與銀行需要在加快推進“白名單”落地和合理控制風險之間需求平衡有關。

據悉,雖然協調機制推送的“白名單”項目普遍被納入綠色審批通道,但銀行在資產質量的考察方面較爲仔細,使得融資從審批到放款存在一定的時滯。於銀行而言,如何能夠“安全”的執行金融政策或是破局的關鍵。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建議稱,在推送“白名單”項目的基礎上,提升銀行對“白名單”項目的市場化篩選甄別能力,力求發揮擬新增授信行的能動性,將風險降至最低;在主辦行的基礎上,儘量發揮銀團貸款優勢,通過發揮各參與行的積極性,降低單家銀行的授信風險,提高單家銀行的積極性;關注推送部門及各相關利益方在篩選“白名單”項目中出現的道德風險或逆向選擇問題,儘量在前端將“白名單”項目的相關風險降至最低,爲後續銀行介入“白名單”項目掃清障礙。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