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华创证券: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双轮驱动 IMU迎来发展新机遇

華創證券: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汽車雙輪驅動 IMU迎來發展新機遇

智通財經 ·  03/12 03:13

國產廠商迎難而上,加速破局。

智通財經APP獲悉,華創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IMU 應用空間廣闊,核心技術壁壘高築,人形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新興產業驅動IMU 市場高速增長。國內IMU 市場中,相比外資廠商,本土廠商在本地化服務、供應鏈整合等方面積極進行差異化競爭,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廣闊。國內廠商有望通過多年產業、技術積累和高性價比,加速導入核心客戶,實現國產替代,予IMU行業“推薦”評級。重點關注華依科技(688071.SH)、芯動聯科(688582.SH)。

華創證券觀點如下:

IMU(慣性測量單元):姿態測量和慣導的核心傳感器。

IMU 是測量物體三軸角速率及加速度的裝置,通常由兩個及以上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組成。IMU作爲慣性定位技術的核心設備,經過誤差補償和慣性導航解算,最終輸出載體相對初始位置的座標變化量、速度等導航信息。IMU 按使用性能從低到高可分爲消費級、工業級和軍用級,不同級別的IMU 在設計、製造和成本方面都有所差異,以滿足不同領域對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IMU 下游應用廣泛,涵蓋從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到工業與通信、醫療健康等各個領域。

IMU 成長空間廣闊,國產替代蓄勢待發。

MEMS 傳感器細分種類繁多,IMU及核心零部件在所有細分產品中佔比最高。據Yole 數據,全球IMU 市場規模有望從2018 年的13.79 億美元、12.04 億顆增長至2027 年的27.92 億美元、22.82 億顆;消費電子、汽車電子是其下游主要的應用領域。受益於新能源車需求增量和替換量的雙重利好,2027 年我國IMU 市場有望達到75.5 億元。博世、ADI 等海外大廠在技術研發、製造工藝和市場拓展方面擁有雄厚的實力和經驗,形成了核心壁壘,2021 年全球IMU 市場的前五大廠商均爲國際大廠,總計佔據88%的市場份額。國內IMU 市場中,相比外資廠商,本土廠商在本地化服務、供應鏈整合等方面積極進行差異化競爭,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汽車雙輪驅動,IMU 迎來發展新機遇。

1)智能汽車:L2+車型選擇“GNSS+IMU”組合導航方案正迅速普及。據百度Apollo,GNSS+IMU的衛慣組合可以實現85%左右的場景覆蓋,增強導航系統在各類環境下的穩定性。伴隨着我國自動駕駛L2+級別的滲透率到2030 年有望達到65%的水平,經過該行的測算,2023 年我國自動駕駛領域車載IMU 市場規模爲31.51 億元,到2030 年將提升至154.94 億元,期間CAGR 爲25.55%。2)人形機器人:在特斯拉近期發佈的視頻中,Optimus 可以做出高難度的瑜伽、舞蹈動作,展示出強大平衡控制和行走導航能力。IMU 在人形機器人中主要應用在平衡維持、導航定位和動作執行三個方面,基於合理假設,經過該行的測算,在特斯拉Optimus 量產達到10/50/100 萬臺時,對應的IMU 市場規模分別爲2.4/10/16 億元。

國產廠商迎難而上,加速破局。

1)華依科技:公司前瞻佈局慣性導航業務,2020 年與上汽集團簽署技術合作開發備忘錄,聯合開發高級別自動駕駛中的定位技術。公司積極進行IMU 前期研發佈局,繼2022 年獲奇瑞汽車定點後,2023 年公司分別獲得智己汽車某項目慣性導航總成和某客戶某車型慣性導航定點的開發通知書,慣導產品實現從“0”到“1”的突破。

2)芯動聯科:公司以陀螺儀爲核心產品,向IMU 積極延伸。公司的高性能MEMS 慣性傳感器具有小型化、高集成、低成本的優勢,核心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3)明皜傳感:公司形成了以MEMS 加速度計爲核心的產品組合,憑藉小型化、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優勢,公司已向榮耀、小米、聯想、歌爾等行業知名終端客戶批量供貨。此外,公司車規級MEMS 加速度計已向東軟集團批量供貨,並已導入比亞迪等汽車級客戶。根據公司招股書披露,2021 年度公司MEMS 加速度計全球市佔率2.11%,位列MEMS 加速度計廠商的全球第七位,打破海外廠商壟斷。

風險提示:人形機器人進展不及預期;國內廠商產品開發進度、核心客戶導入不及預期;原材料價格上漲增加成本風險;市場競爭加劇等。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