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机构解读:金融委会议后,房地产行业将走向何方?

機構解讀:金融委會議後,房地產行業將走向何方?

Moomoo News ·  2022/03/17 02:26

來源:中信證券研究,原文標題:《地產|如何理解防範房地產企業風險和向新發展模式轉型》

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説明房地產企業風險不是個別問題,化解風險刻不容緩。我們相信,短期進一步促銷售和鼓勵項目併購的政策可期。當然,解決行業長期發展問題,則可能有政策推動企業走向新模式,即可能涉及空間持有、運營、更新、出租和服務業務。

受此影響,今天上午,地產板塊強勢回彈。旭輝永升服務漲超26%,華潤萬象生活、銀城生活服務、碧桂園服務漲超22%,旭輝控股集團漲超23%,中國奧園、新城悦服務、保利物業漲超20%,龍光集團漲19.55%,中原建業漲22.5%,中國金茂漲19.32%,中海物業、碧桂園漲超16%。

機構認為,未來幾個月是保行業信用的關鍵時間窗口,因城施策、需求側託底的繼續落實、房地產市場銷售變化、併購的開展,都值得投資者緊密觀察。

劉鶴副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

會議指出,要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關於房地產企業,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之後,中國人民銀行傳達學習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精神,要求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銀保監會傳達學習貫徹會議精神,要求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助力「新市民」在城鎮安居創業;堅持房住不炒,持續完善三穩長效機會,推動房地產行業轉變發展方式,鼓勵機構穩妥有序開展併購貸款,重點支持優質房企兼併收購困難房企優質項目,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此外,財政部表示,考慮各方面的情況,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税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這對於穩定購房預期,推動需求釋放有正面影響。

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刻不容緩

我們認為,此次國務院金融委會議,旨在針對經濟運轉中最關鍵、市場最關心的話題。除了宏觀話題之外,會議依次提及了房地產問題、中概股和境外上市問題,平臺經濟治理問題和香港市場穩定問題。

由此可見,從金融角度而言,房地產企業的相關風險已經不是個別企業的風險,且化解相關風險刻不容緩。

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的手段有項目併購,而項目併購的前提是銷售穩定

銀保監會再次指出重點支持優質房企兼併收購困難房企優質項目。我們認為,項目併購是化解預售監管問題和交付顧慮的重要手段。可是,促成項目併購的前提是市場銷售回款穩定,而推動銷售穩定的前提是鼓勵合理置業需求釋放。

我們預計,政策有望繼續發力,推動銷售走出低谷。在需求側手段中,對「新市民」的置業需求資金支持可能值得重視。

轉型新發展模式,持有運營和服務業務值得關注。

會議還強調房地產企業向新發展模式轉型。這就説明,雖然化解短期風險可能依靠併購和貸款投放,但解決行業長期問題,企業仍需適應全新時代。

簡單而言,未來房價漲幅可能更緩(但並不等於房價要下跌),新房開發建設面積可能見頂,簡單擴大再生產可能面臨市場挑戰。我們相信,房地產企業的未來主要在於對不動產空間的持有、運營和服務,包括滿足新市民居住需求、滿足租賃需求、滿足老舊小區更新改造需求、城市空間服務業務機會等。

支持房地產企業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相關措施,我們認為有可能包含:繼續做大基礎設施REITs市場,納入更多不動產基礎資產類別;區分開發業務和城市更新、運維、租賃和服務等業務的股權、債權融資,更下力氣支持新模式企業發展;充分盤活閒置資金,包括閒置的公積金和住房維修資金;加強房地產政策的可預期性,保持一般監管政策口徑平穩。

風險提示:資金困難的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的風險;開發企業不斷降價造成盈利能力受損的風險。

投資建議:我們認為,監管層充分認識房地產企業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並高度重視化解風險,是房地產市場軟着陸的基本前提。未來幾個月是保行業信用的關鍵時間窗口,因城施策、需求側託底的繼續落實、房地產市場銷售變化、併購的開展,都值得投資者緊密觀察。

雖然有一部分企業已經違約,一些企業仍面臨債務展期之困,還有一些企業可能面臨縮表挑戰,但政策預計將有力託底需求,房地產行業應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

我們看好高信用的地產公司,包括保利發展、金地集團、萬科A、招商蛇口、美的置業、龍湖集團、華潤置地、綠城中國和濱江集團。我們也看好獨立性強的物業管理公司,包括保利物業、華潤萬象生活、招商積餘、中海物業、綠城服務、金科服務和碧桂園服務。

此外,我們認為一些此前跌幅較大的地產公司,如金科股份、碧桂園、新城控股、旭輝控股集團等公司,雖然面臨縮表的挑戰,業績可能遭遇階段性挑戰,但可持續經營能力值得信賴。

編輯/Corrine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