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2月27日保险日报:机构对保险股调研热情跌至冰点

12月27日保險日報:機構對保險股調研熱情跌至冰點

新浪財經綜合 ·  2021/12/26 21:02

  機構對保險股調研熱情跌至冰點

  調研是機構投資前的常規操作,調研頻次也是上市公司市場熱度的一個重要體現。從保險股來看,今年機構對其調研熱情“全無”,這在近幾年較為罕見。即使是保險業受疫情衝擊較大的2020年,也還有申萬宏源天風證券等11家機構調研了保險股。

  機構紛紛“逃離”保險股的背後,是保險業增長陷入長時間停滯。上市險企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A股五大上市險企,前11個月累計保費收入合計達2.31萬億元,同比微降0.62個百分點。其中,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1.2%、2.2%、-5.2%、0.8%和1.7%。

  保費持續低迷是保險行業“內外交困”的結果。從內因看,經過多年的粗放式發展,行業供需錯配矛盾日益凸顯。從外因看,新冠疫情影響,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居民保險需求大幅降低。

  業內人士認為,早在2018年,保險業已出現增速拐點。2018年以後,壽險業保費增速開始放緩。曾為壽險公司創造了最主要新單價值的年金產品和重疾險產品近3年出現頹勢,高價值的終身年金險在市場基本上消失,在售年金的期限越來越短,重疾險也因競爭過於激烈增長乏力。

  監管劃紅線 養老保險機構的能與不能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將商業養老保險更好地納入養老保障體系,已經成為保險業的一道必答題。12月24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和促進養老保險機構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圈定出養老保險機構的“可為與不可為”,如明確其應強化養老屬性,同時,還要求剝離與養老無關的保險資產管理業務,壓降清理現有短期個人養老保障管理業產品。

  從發展定位來看,《通知》明確,養老保險機構應定位為專業化養老金融機構,進一步突出養老特點,優化養老財務規劃、資金管理和風險保障等服務,提升長期服務能力,建立健全與養老金融業務特點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內部管理制度。對於養老保險機構的業務方向,《通知》提出,推動養老保險機構重點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養老保障管理和企業(職業)年金基金管理等體現養老屬性的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目前,我國共有10家登記在冊的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包括國壽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人保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新華養老、長江養老、恆安標準養老以及尚未開業的國民養老。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保險保障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發揮

  銀保監會日前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0月,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91萬億元,同比增長3.2%;提供保險金額9411.43萬億元,同比增長29.26%;各項賠款與給付支出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52%。提供保險金額同比增速為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的近10倍,各項賠付支出同比增速為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的5倍以上。

  總體來看,在銀保監會推動下,2021年以來,保險業繼續充分發揮風險保障功能,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保障需求的保險產品供給進一步豐富,參與社會管理、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