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0万亿投资,又一“沉睡的巨头”要发力电动化?

10萬億投資,又一“沉睡的巨頭”要發力電動化?

蓋世汽車 ·  05/16 20:30

在電動汽車領域,本田汽車與豐田汽車一樣,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面臨來自傳統汽車巨頭以及新勢力品牌日益激烈的電動化競爭,本田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銷量已經連續三年下滑,爲此有報道稱本田計劃將中國的汽車產能縮減20%,近日更是曝出本田在華大規模裁員的消息。

然而,在電動汽車上,本田汽車並未放棄。5月16日,本田汽車圍繞汽車電動化各項事業舉措舉行了新聞發佈會。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在會上表示,希望到2030年使其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200萬輛,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在全球範圍內的銷售佔比達到40%,目標是實現電動汽車業務的盈利,使營業利潤率達到5%;同時,本田希望到2030年將電池成本降低20%,並將整體電動汽車生產成本降低35%。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田汽車計劃在2030財年之前的10年裏,將其電氣化和軟件投資翻一番,達到10萬億日元(合648.8億美元),是其在2022年4月承諾的投資金額的兩倍。

相比之下,本田汽車上一財年實現了1.11萬億日元(合72億美元)的淨利潤,10萬億日元顯然是一筆巨額的投資。但三部敏宏卻很有信心:“我們將能夠通過接下來的電動汽車業務收回投資。”

從“Honda 0系列”開始

本田計劃於2026年開始推出的“Honda 0系列” 車型將成爲其電動汽車戰略的關鍵。

“Honda 0系列” 將於2026年率先在北美市場投放,2030年前在全球投放7款車型,覆蓋大中小各類車型。三款首發車型分別是一款中型SUV、一款入門級SUV和已經在CES上亮相的SALOON。除此以外,2027年將發佈一款三排座大型SUV,2028年發佈一款緊湊型SUV,2029年推出一款小型SUV,2030年推出一款緊湊型轎車。

“Honda 0系列” 車型的關鍵要素是整車高度降低了10%,同時懸挑縮短了10%(採用了新開發的小型e-Axle),配備超薄電池包,車身重量較上一代車型減輕了100kg。

車輛底層的電子電氣架構、上層的車輛操作系統以及所搭載的應用程序均爲本田自主開發,所使用的SoC半導體也進行了特別定製,後期計劃投放的車型將採用中央架構,即將分別單獨控制車輛系統的多個ECU集成到一個核心ECU中,作爲整臺車輛的大腦。駕駛輔助技術方面,將採用全球首個投入實際應用的L3自動駕駛技術。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測試,“Honda 0系列” 車型的續航里程將達到300英里(482公里)或以上。

“Honda 0系列” 車型除了面向北美等全球市場,本田還將推出專爲中國設計的平行生產線。本田希望到2027年在中國推出10款電動汽車,到2035年,使純電動車銷售比例達到100%。

針對日本國內市場,本田還計劃單獨推出一系列迷你電動汽車。

三部敏宏透露,爲了讓“Honda 0系列” 車型實現盈利,本田正在對其全球生產體系進行全面改革,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垂直整合,將從電池、軟件到汽車生產的一切都在內部進行,這對該公司到2040年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的計劃至關重要。

以電池爲核心構建垂直一體化價值鏈

三部敏宏認爲,垂直整合在電動汽車電池生產中尤爲迫切,因爲目前電池組佔到電動汽車成本的40%。

“我們必須在內部擁有這種技術,不僅是爲了確保穩定的電池供應,也是爲了降低成本,提高電池性能。”三部敏宏說道,“當然,這需要資金,但我們有能力獲得足夠的現金,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今天會宣佈10萬億日元的巨額投資。”

上個月,本田汽車宣佈在加拿大投資110億美元,用於電池和電動汽車的生產,這充分展示了本田的努力。本田這一策略並非首創,比亞迪早已進行實踐並取得成功,通過垂直化的供應鏈,熟練地控制了成本。

本田希望從2025年開始,從直接向供應商採購電池,過渡到與北美LG新能源等合作伙伴共同生產電池。

但從2028年開始,該公司希望實現電池的內部生產,以降低成本、保持技術優勢。到2030年,本田希望實現電池採購成本在現有基礎上降低20%以上,此外,確保足夠的電池以滿足約200萬輛純電動車的生產計劃。

新的製造技術將幫助本田實現這一目標。

一體化壓鑄(Gigacasting)

由特斯拉公司首創的一體化壓鑄生產方法,當前正在被沃爾沃汽車、豐田、福特和現代等汽車製造商相繼採用。

本田也計劃採用大規模的一體化壓鑄,首先將採用該技術爲其電動汽車生產電池盒。該公司高管表示,在掌握該技術後,本田將在大型鑄鋁車身框架部件上應用一體化壓鑄技術。

目前,本田已將日本第一臺6,000噸級的巨型鑄造機引入栃木的生產技術研究基地,並已開始進行批量生產的測試。三部敏宏透露,本田是第一家在日本安裝這種尺寸巨型鑄造機的公司。

在美國,本田俄亥俄州安娜工廠的新電池外殼生產線也將引進6000噸級的高壓壓鑄機和巨型鑄造機,由此可以大大減少電池外殼的組件和附件數量,即從總共60多個減少至5個,並將結合摩擦攪拌焊(FSW)技術,以減少投資並提高生產效率。

與傳統的混流生產線相比,本田希望通過利用新的生產方法,將電動汽車的總生產成本降低35%。

本田計劃到2030年在全球銷售約200萬輛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佔其全球銷量的40%,屆時其在北美和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希望能達到約75萬輛,另外50萬輛將來自亞洲其他地區。

200萬輛的電動汽車銷量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畢竟,2023年,本田在全球才銷售了19,115輛電動汽車。

當前,本田的電動汽車銷量大部分來自中國。直到上個月,該公司才開始在美國銷售與通用汽車聯合開發的Prologue跨界車。

混合動力車作支撐

相比之下,混合動力車才是本田最暢銷的車型。

2023年,本田在全球銷售了840,682 輛混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同比增長31%,佔該公司全球銷量(399萬輛)的21%。

在美國,本田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增長尤爲迅速。2023年,該公司在美國的混合動力汽車出貨量較2022年翻了一番,達到293,646輛,佔其在美國銷量的22%。

在迷戀混合動力汽車的日本,本田混合動力車的滲透率甚至更高,佔總銷量的33%。

本田高管透露,當前該公司油電混合動力車的盈利能力已經與傳統的純汽油車型相當。與此同時,這類車型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三部敏宏表示,本田計劃進一步提高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以產生更多的現金儲備,爲公司向下一代純電動汽車的轉型提供資金。

本田將推出新版本的雙電機e:HEV混合動力系統,並增加一款名爲 e-AWD 的新型全輪驅動混合動力系統,該系統運用純電動車上所搭載的電機,實現電動四驅。

到2029年或2030年,本田預計其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將達到峯值。三部敏宏表示,到那時,本田混合動力車的全球年銷量可能達到180萬輛左右。

“離2030年基本上只有5年的時間了,”三部敏宏說道,“我們必須加快行動。”(蓋世汽車 Yara)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