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ESG年报解读|泰格医药(03347)发布2023年ESG报告 深化科创发展力,促进医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ESG年報解讀|泰格醫藥(03347)發佈2023年ESG報告 深化科創發展力,促進醫療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智通財經 ·  05/16 07:07

近日,泰格醫藥(03347)發佈《2023可持續發展暨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該報告是泰格醫藥發佈的第六份可持續發展報告,向關鍵利益相關方披露該公司在公司治理、環境、社會領域採取的行動和取得的進展。

智通財經APP訊,近日,泰格醫藥(03347)發佈《2023可持續發展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報告》,該報告是泰格醫藥發佈的第六份可持續發展報告,向關鍵利益相關方披露該公司在公司治理、環境、社會領域採取的行動和取得的進展。

泰格醫藥通過一體化、覆蓋全產業鏈的研發服務平台,提供藥品和醫療器械研發一站式服務,跨越藥品研發全流程和器械開發全生命週期,包括實驗室服務、分析和檢測、註冊申報、臨床開發與運營、上市後與真實世界研究等。截至報告期末,泰格醫藥累計參與和助力了99箇中國已上市I類創新藥研發。

ESG報告顯示,泰格醫藥建立完善的ESG管理體系,由董事會對公司ESG事宜履行監管責任,合規及ESG委員會由總經理擔任委員會主席,旨在搭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ESG管理架構。同時,該公司通過與利益相關方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深入了解其意見、需求以及對公司的期待,並通過保持雙向溝通,積極回應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重點,以此作爲履行可持續發展責任的基礎。2023年,泰格醫藥MSCI ESG評級提升至AA等級,CDP氣候變化問卷回覆獲得B等級。

泰格醫藥主要開展臨床運營和項目管理,提供從技術支持到上市諮詢的一體化服務以及上市後臨床研究服務,不涉及藥物的研發與生產,整體環境管理風險較小。

其中,運營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於日常辦公環節中,外購電力與外購熱力消耗過程中的範圍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以及自有車輛汽油、柴油消耗過程中的範圍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期內,該公司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爲0.27噸二氧化碳當量/人(不包含方達控股),較基準年2019年減少64.00%。

2023年,該公司所產生的有害廢棄物總量爲268.21噸,人均耗水量爲5.74立方米/人,較2019年減少88.13%,人均綜合能源消耗量爲0.51兆瓦時/人, 較2019年減少62.22%。

在社會層面,泰格醫藥致力於創建一個多元平等、開放包容、協作互助的工作環境,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感。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爲全體女性員工提供法定及額外假期與福利,並邀請外部專家醫師開展女性健康講座,就婦科健康知識科普答疑。2023年,泰格醫藥共9,020名員工,包括8,850名全職和170名兼職,其中女性員工佔全職員工的82.56%。

泰格醫藥爲全體員工提供完善的內部培訓方案與暢通的發展通道,以新開發的泰格在線學習平台系統爲依託,逐步整合人才體系、課程體系、講師隊伍、培養管理制度等各類資源,提升培訓管理效率與培訓體系化建設質量。同時,該公司在過往的員工培訓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孵化出一系列優質課程,目前已擁有覆蓋所有層級管理者的領導力專項課程培訓。

除此之外,該公司通過戰略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校企合作形式開展定向培養,依託崗位實習、專業授課、技能培訓等資源,聯合培養臨床藥學類專業人才,在豐富泰格醫藥後備人才梯隊的同時,爲臨床行業貢獻更多優秀新生力量。報告期內,該公司對員工培訓投入634.41萬元人民幣,員工培訓覆蓋率達100%,員工人均培訓時長爲109.68小時。

在供應鏈管理層面,泰格醫藥搭建完善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強化供應鏈管理能力。該集團依照規範的供應商管理制度,落實內部管理機制;通過供應商分級管理,把握重點管理邊界;定期開展供應商稽查行動,識別及排查潛在風險;關注內部供應鏈管理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採購培訓與考覈體系。

其中,泰格醫藥對臨床物資供應商開展社會責任盡職調查,了解供應商ESG管理現狀,確保供應商資料的真實有效性。報告期內,該公司對主要臨床物資供應商(採購額佔75% 以上)開展盡職調查工作,供應商全部通過該問卷審查。

在創新服務方面,泰格醫藥利用自主研發、合作研究以及先進行業工具,全力推動臨床研究的全流程數字化升級,以患者爲中心,構建生態化、智能化、一體化的CRO服務平台。同時,該公司通過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積極推進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的研發轉化,賦能生物醫藥產業從創新到產品的全生命週期。

未來,泰格醫藥將一如既往地秉持「服務創新 共築健康」的理念,持續優化ESG管理體系和能力,切實深化科技創新發展力,以更高品質的服務和更強的社會責任感,爲全球醫療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Link ESG研究員 鄧世霞)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