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超级大白马的滑铁卢

超級大白馬的滑鐵盧

格隆匯 ·  04/30 06:25

成長股變分紅股

在股價暴跌之前,不管是機構,亦或是散戶,對海天的成長性深信不疑——醬油作爲剛需消費品享受量價齊升、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等等。

過去的業績表現確實也證明了海天的優秀。2013-2021年,歸母淨利潤年複合增速高達20%,業績長期穩定且高速增長,讓市場投資者簡單線性外推,造成了過去長期高溢價估值狀態——50倍以上。

如今,一切都變了。海天股價較歷史高峰回撤近70%,市值蒸發4700億,估值早已回到30多倍。北向資金持股比例從最高的7%以上回撤至最新的4%以內,回到2017年的水平。

股價暴跌之後,不少人依然堅信海天味業擁有良好成長性。但更多人早已恐懼海天基本面有所惡化,並認爲過去的優秀不復存在。那麼,到底怎麼看當前的海天?

01

近日,海天味業披露了最新成績單。2023年,營收245.6億元,同比下降4.1%,歸母淨利潤爲56.27億元,同比減少9.2%。值得警惕的是,這是海天2014年上市以來首次營收、利潤雙雙下滑。

拆分看,醬油、調味醬、耗油三駕馬車失速,銷售收入均出現負增長。具體看,三個產品銷量分別下滑8%、0.4%、1.9%,庫存卻上升了153%、166%、62%。醬油無疑是海天過去多年的增長引擎,如今銷量下滑20萬噸,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因爲去年已經實現疫情的全面放開,早前市場還預期醬油銷量會伴隨着宏觀經濟、餐飲消費回暖有所增長。

海天醬油銷量失速,重要因素之一是2022年10月添加劑風波事件。這件事的影響不是短期的,減少了一批消費者對海天品牌的信任度,也驅動着醬油行業往零添加方向發展。

零添加領域恰恰是海天短板,卻是千禾味業的優勢。2022—2023年,千禾營收、利潤均實現了雙位數的逆勢大增。“海天跌倒,千禾吃飽”,真有點那味道。

再看價格端,海天醬油2023年噸價爲5500元,而2022年爲5537元。此外,調味醬、耗油的噸價均在下跌。

產品噸價下跌並不是一個好信號。第一,盈利能力會趨於惡化。2023年,公司銷售毛利率爲34.74%,同比繼續下滑近1%,較2018年高峰大幅下滑11.7%。

big

第二,暗示着市場格局發生微妙變化。過去那些年,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醬油市場量價齊升,市場格局整體呈現正向循環。如今,行業內卷,噸價下跌,陷入負向循環。

以來,在存量市場下,各家醬油企業對於B端、C端市場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諸如海天和千禾去年在山東市場就曾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開啓“價格戰”。這從海天銷售費用率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來。在2022年及以前,海天該項費用持續下滑,而之後持續攀升,今年一季度末已達8.19%。

二來,醬油門檻並不算高。如今衆多糧油公司也在推出他們自己的醬油產品,日後市場競爭烈度恐將加劇。

分渠道看,海天線下銷售收入小幅下滑3.9%。經銷商總數6591家,淨減581家。而在2015-2021年,經銷商從2600家擴張至7430家,此後開始減少,業績也開始持續下滑。

從經銷商維度看,海天線下滲透率足夠高,可能並沒有多少空白市場可以進行擴張了,業績天花板愈發明顯。反倒是因爲電商、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等線上渠道的崛起,開始整體搶佔線下的生意盤子。

對於線上渠道,千禾很早就重視開啓佈局,試圖繞開海天強大的線下渠道優勢,最終成爲業績強勁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有一組數據顯示,2017-2022年,千禾線上營收佔比分別爲4.2%、6.9%、9%、15.4%、19.9%、25.9%。線上渠道營收佔比超過1/4,遠超海天同期的4%左右。

反觀海天線上運營做的並不如意。2023年,線上渠道收入僅8.89億元,同比反而下滑逾10%,佔總營收的比例進一步下滑至3.6%。

對此,海天在年報中也表示,公司持續推動新零售等線上端口的發展步伐,進一步強化與核心頭部平台的戰略合作,推動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

海天2023年業績拉胯,今年一季度營收、利潤均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在一些分析師看來,春節時間差是導致業績異常大增的主要因素。2023年春節在1月,2024年春節在2月,因爲商品備貨需提前,這就造成了廠家銷售高峰出現在2022年四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

一個季度的數據並不能太能說明問題,更不能得出困境反轉的結論。整體從過去幾年停滯增長的數據看,未來海天想要重回高速增長恐怕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驗證,因爲大環境不支持了。

02

醬油是一門好生意,但在未來可能並不是一個成長性良好的賽道了。過去,不少人認爲行業依然會享受“量價齊升”的大邏輯。

據艾媒諮詢,2010-2020年,中國醬油行業產量從596萬噸增至2020年的1344萬噸,10年年複合增速爲8.5%。2015—2020年,產量複合增速爲5.8%。醬油產品有效期較短,歷年產銷量大致匹配。

另外,對比日本1960年巔峯時13.7kg的人均消費量,當前中國人均消費量爲9kg,只有前者的52%。不少人以此認爲中國醬油行業消費量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這裏面可能會有一些誤區。三方機構統計的數據往往會偏樂觀,得出的結論亦是如此。如果看更加權威的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2016年中國醬油需求爲980萬噸,2021年僅爲771萬噸,與2013年幾乎持平。可見中國醬油消費量已經觸底,未來有可能繼續小幅下滑。

big

以中日人均消費量差距過大來證明中國醬油消費還有較大空間,可能會存在邏輯錯誤。第一,中日之間飲食文化迥異,不能簡單以日本的數據來進行類比。第二,中日之間人口差巨大的數量級(中國14億,日本1.26億),直接對比人均會有很大偏差。

醬油作爲基礎消費必須品,滲透率可能早就觸及了100%,疊加人們越來越追求飲食健康,人均消費量小幅下降可能更符合邏輯。

醬油價的維度可能還有空間,但難度會越來越大。

其實,多家醬油企業毛利率從2019年便開始持續下滑。除了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外,跟醬油噸價下滑密切相關。

一方面,2010-2015年,醬油行業經歷高鮮醬油風口後,品類升級趨勢大幅放緩。另一方面,三年疫情中,消費者傾向於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以及行業競爭激烈導致多家企業加大促銷力度。

未來,醬油企業或許還有提價機會,但提價幅度會越來越沒有想象力。其實,最近幾年,小幅降價才是主旋律。

從量價維度綜合來看,中國醬油賽道的成長性不會有之前預期的那麼美好與樂觀,越來越內卷才是接下來的主基調。

03

疫情之後,醬油行業突然停滯增長了。從目前態勢看,包括海天在內的醬油龍頭在未來持續低速增長可能會是常態。其實,這並不是醬油一個行業,很多消費細分賽道均出現了“消費降級”態勢。

休閒零食。過去很多年,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紛紛打造“高端零食”市場地位,噸價持續走高。而最近幾年,三大巨頭紛紛放棄高端定位,開啓大降價,走性價比戰略。

主要邏輯是因爲主打性價比的零食量販模式在最近幾年快速崛起——線下門店從2021年的2500家暴增至2.5萬家,重塑了休閒零食行業市場格局。量販零食店繞過經銷商和廠家直接採購,以更低的成本讓利消費者,其終端價格普遍比商超低20-40%,受到消費者普遍歡迎。這對高端定位的休閒零食品牌殺傷力巨大。

榨菜。涪陵榨菜在2023年迎來了業績滑鐵盧,營收出現2007年上市以來首次負增長。拆分看,榨菜銷量同比下滑3.8%,銷量下滑0.8%,而過去很多年均是“量價齊升”。

近些年,涪陵榨菜提價開始明顯影響銷量了。2020-2021年,涪陵榨菜按照過去幾乎每年一提的慣例進行提價,但銷量從2020年開始連續3年下滑。榨菜作爲經濟實惠的下飯菜,如今價格已經觸及主要消費者價格承受極限,開始減少消費量,亦有“消費降級”味道。

滷製品。絕味食品的業績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從這一年開始,業績明顯放緩,毛利率下滑更爲明顯,從2020年的33.5%大幅降低至最新的24.15%。除原材料價格整體有所漲價外,還有就是需求不振——消費者需求量下滑導致噸價下移。

功能性飲料。主打性價比的東鵬特飲在最近幾年實現了逆勢大幅增長。2020-2023年及2024Q1,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爲42%、47%、20.8%、41.6%、33.5%。業績持續爆發最重要邏輯便是價格比紅牛便宜50%以上,不斷搶佔紅牛的市場佔有率。

除了消費領域,電商業更是直觀。2019-2023年,拼多多GMV從10070億元大幅增長至40451億元,超越京東成爲第二大電商平台,與阿里的差距亦逐步縮小。拼多多業績暴增,與阿里京東業績放緩,反應了零售市場的變革趨勢。

如果從更大宏觀維度看,社零消費增速從疫情前的8-9%下滑至當前5%以下,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很多問題。

疫情之前的幾年“消費升級”,即價格持續提高,利於營收利潤、盈利能力持續走高,利於拔高市場估值。疫情之後,“消費降級”愈發明顯,反而來對消費企業很不友好,亦是大消費板塊持續壓低估值的驅動力。

疫情可能會是包括海天在內的諸多消費企業發展歷史的轉折點——從高速增長轉向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未來想要重回疫情之前的狀態會越來越不現實,投資者也應該認認真真評估其成長性做出合適的決策判斷。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