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赴港IPO,钧达股份押注光伏产能出海 | 见智研究

赴港IPO,鈞達股份押注光伏產能出海 | 見智研究

華爾街見聞 ·  01/22 19:59

這一次,光伏的蹺蹺板或向專業化傾斜。

1月19日,鈞達股份官宣赴港IPO,通過港股融資,佈局海外市場,公司希望通過出海,率先突破光伏電池內卷的惡性循環。

鈞達股份作爲跨界轉型光伏的成功者,在2021年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精準入局光伏電池領域,並聚焦TOPCon技術路線,使得公司踏準2022-2023年的行業爆發時點,業績暴增。

2024年鈞達股份選擇出海,這一次的選擇對行業意味着什麼?

鈞達股份率先搶佔海外蛋糕

1月19日晚,鈞達股份公告稱,公司根據總體發展戰略及運營需要,擬在境外發行股份(H股)並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

公司公告表示,本次募集資金將用於建設高效電池海外產能,海外市場拓展及搭建海外銷售運營體系,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及補充營運資金。

1)專業化電池廠的機遇已來,今年是出海最好時點。

光伏產能過剩,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早已不是新鮮事兒,但事實上,出海更多的是光伏下游的組件企業。由於組件產品直接面對用戶,消費屬性更強,重品牌效應,因此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組件巨頭早已殺入海外市場。

2023年上半年,四家龍頭企業海外收入佔比分別爲43.77%、62.38%、57.61%和58.67%,基本以海外業務爲主。而光伏電池相比於組件而言,出海率偏低,如BC電池專業供應商愛旭股份,2022年海外營收佔比爲11.76%,鈞達股份2023年上半年海外營收佔比爲4.18%。

對於光伏電池首次出海的鈞達股份,公司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鈞達股份向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表示,伴隨海外組件產能快速增長,海外光伏電池需求也隨之提升,這給專業化光伏電池廠商帶來了較大出海機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鈞達認爲在海外投資建設光伏電池工廠,能夠更契合海外市場需求,同時建立海外融資平台能夠更好的協同海外工廠建設的資金需求,因此規劃了此次的港股IPO募集資金配套海外工廠計劃。

2023年對鈞達股份來說是其海外擴張的關鍵年份,標誌着公司在全球銷售渠道佈局方面的初步完成,公司已在土耳其、歐洲、南美、歐美等地均有合作,同時積極完成北美、拉丁美洲、澳洲等新興市場客戶的認證,持續構建全球客戶銷售體系。

與2022年相比,當時海外收入僅佔總營收的0.29%,而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外銷售收入已增長至4.66%。2023年以來國內組件廠不斷向東南亞以外的海外區域(美國、中東等)擴產,同時印度、歐洲、美國本土組件企業擴產也在逐步加速,但海外新增產能主要以組件爲主,缺少電池片產能配套,公司海外電池產能有望滿足這些組件廠商配套需求。

關於2024年鈞達的海外規劃,鈞達股份向見智研究表示,公司在2024年會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目標2024年海外銷售額佔比達10%以上。

2)赴港上市,更利於海外業務拓展

根據鈞達股份2023年三季報顯示,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4.75億元,同期貨幣資金31.27億,從賬面看,鈞達股份似乎不缺資金,爲何選擇赴港上市?

鈞達股份向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表示,公司目前賬面資金足夠滿足境內發展需求,選擇港股上市是爲了實現在海外長期發展的配套海外資本市場平台,同時也希望與海外客戶深度合作。而對於上市時間表,公司表示暫無可披露內容。

此外,市場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在鈞達股份募集公告中強調用於“全球研發中心建設”。

光伏電池屬於光伏產業鏈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雖然中國目前光伏技術已全球領先,但是主流的晶硅技術的結構原理來自海外高校科研院所,技術雛形也是從海外實驗室誕生。

對於建設全球研發中心,鈞達股份亦向見智研究表示,公司將藉助全球研發中心資源平台,積極與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展開深入合作,不斷擴大公司技術優勢。

內卷時代,最怕沒特色

過去幾年,光伏行業的一體化發展成爲主旋律。組件、電池以及硅料領域的龍頭企業紛紛擴展到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形成全產業鏈覆蓋。例如,組件龍頭向上遊硅片和電池片擴展,電池龍頭向下遊組件延伸,硅料龍頭如通威股份也拓展至終端組件業務。這種一體化佈局在2021-2023年的光伏行業爆發期中展現出協同效應和強大的降本能力,提高了抗風險性,使這些企業享受到時代紅利。

然而,2023年下半年,隨着光伏全產業鏈的過剩,一體化企業的劣勢開始顯現,特別是在產能不再稀缺的背景下。光伏行業開始更加割裂,特定環節如N型料、顆粒硅等由於技術門檻和相對緊缺,只有通威、協鑫、大全等廠商可以生產,成爲專業化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

在電池環節,專業化經營的愛旭股份在2021年硅料價格飆升時期雖然面臨挑戰,但隨着硅料價格下降和BC技術逐漸受到市場青睞,其堅守的ABC路線逐漸顯現優勢。

而鈞達股份,憑藉對時機和技術路線的精準選擇,在N型TOPCon量產的大年中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顯著增長。公司2021年營收僅28.63億元,2022年營收達到115.95億,同比增長304.95%,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43.8億元,同比增長93.59%。2022年歸母淨利潤7.17億元,相較於2021年實現扭虧爲盈;2023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達到16.38億元,同比增長近300%。

在光伏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能夠生產結構化稀缺產品的企業更具競爭力,未來的光伏時代將更多地依賴於專業化的競爭。

相反,那些生產低門檻、產品平庸的專業廠商,特別是二三線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挑戰。他們既難以在成本上與一體化的行業龍頭競爭,又缺乏明顯的專業化優勢。在行業利潤普遍下降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可能首先遭受市場淘汰。

big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