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观点 | 上帝给你一次做诚哥的机会,你会珍惜吗

觀點 | 上帝給你一次做誠哥的機會,你會珍惜嗎

kyle ·  01/12 23:47

來源:丫丫港股圈

1月11日,嘉實旗下的基金經理王貴重表示,“對港股頭鐵的核心原因就是便宜,而大的機會一定來自於大的分歧,港股是外資怎麼看中國的呈現,外資覺得我們會像日本,但我覺得我們和日本完全不同,會從地產驅動,轉向科技製造驅動。

王貴重稱,記得上學的時候讀李嘉誠,他的核心發家都來自於英國資本拋棄香港資產的時候,這次輪到我們了,歷史會重演嗎?

與此同時,昨日東京交易所的總市值已超過了上海交易所,這是個值得思考的時刻。

一、外資撤離,李嘉誠抄底香港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巴菲特加大投資日本五大商社,辜朝明認爲中國將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擔憂加大後,港股和日經走勢的背離,即是外資用錢投票對我們最直觀的看法。

甚至乎,2024開年6個交易日,日經指數漲超6.5%,日經225逼近36000點大關。而A/H股的低迷,吸引了更多國內資金湧入日經ETF。

華夏野村日經225ETF,本週成交量爲17.72億元,創下歷史最高,是過去一年平均的10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日經ETF的溢價率已來到9%的水平,這是十分誇張的水平,這也說明市場的錢越來越按耐不住了,即使承擔9%的溢價風險,都不投現在低估的A/H股。

那麼,這也側面證明,假設A/H股低迷的時間越長,就會有越多資金通過ETF的方式流去其他市場。所以,A/H股反轉的越早,反彈的幅度才有機會越大,否則錢都跑了,還有能力買的資金也不在了。

實際上,港股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一樣是地緣政治驅動擁有港股定價權的外資撤離,導致港股出現非理性的下跌。

在外資帶有宏觀因素的撤離下,這會使得市場的估值體系失靈,就像現在的港股一樣,即使看着公司基本面不錯,估值也很便宜,但爲何就是漲不起來,外資寧願買日本的公司,也沒人買港股呢?   

回顧歷史,1982年時的港股就面臨過這樣的情況,這也是李嘉誠大抄底香港的其中一次。

首先,1982年正處美國加息週期,美聯儲利率提升到11.5%,其他經濟體也處在經濟衰退之中。

重要的是,這一年中英雙方首次就香港問題開始談判,在香港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大,以及美聯儲高利率的吸引之下,使得外資恐慌拋售港股,港股在半年內就跌去了44%。

這也使得英資大規模撤離,導致香港一片蕭條,全港的資產在半年內大縮水。

在外資大恐慌之際,李嘉誠開始進場抄底,因爲他意識到內地一定會支持香港的發展,這也如李嘉誠親口所說的,在大環境下順勢而爲。

李嘉誠的判斷,因爲早在1978年時,內地意識到要發展經濟,就要利用外商投資,而香港是很重要的外資窗口,在當年就邀請了一批香港地產大佬北上參加典禮。其中就包括李嘉誠,當時他就意識到改革開放是產生長達幾十年巨大經濟效益的機會。

並且,李嘉誠在香港幾次的抄底,幾乎都與內地有關係。   

回看李嘉誠的發家史,早在1960年代末,內地有一輪移民香港潮,但1967年,一些因素波及到香港,這也使得外資人心惶惶的出逃,拋售資產,也是香港經濟危機的一年。

在當時,李嘉誠用全副身家買入各種廉價地產,包括舊樓、地皮、爛尾樓等。

直至1970年時,香港政府通過加大支持工業化和出口的政策,改變了經濟結構,這推動了貿易和國際業務,使得香港經濟復甦,而李嘉誠通過幾年的抄底,共擁有190萬平米的地產,一年租金收入就有400多萬港元,李嘉誠的資產價格翻了幾番,成爲四大地產家族之一。

回到剛提到的1980年代,中英談判時,外資開始撤離,房價再次暴跌,李嘉誠再次迎來一次抄底香港的機會。

再次開始大筆收購,以29億的價格收購了港燈集團,港燈擁有香港大量的物業,是絕對的優質資產,隨後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李嘉誠再收購了加拿大巨頭赫斯基石油公司,並在加拿大股市上市。

李嘉誠通過多次外資恐慌拋售香港資產的機會,在幾次香港經濟週期低谷時大舉抄底,包括趁亂收購和黃,最後成爲亞洲首富。

而李嘉誠抄底的三個特點,一是判斷行業,1960-1970年代,當時香港富人主要集中在金融、航運、貿易、能源、工業燈多個行業。

而現在鉅富都集中在地產,當時的地產商並不突出,可李嘉誠通過對內地堅定支持香港經濟的特點,包括看到香港的出生人口和淨流入人口在快速上升,意識到地產行業的巨大機遇。   

第二個特點是會判斷局勢,總能從不穩定中找到機會,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對大勢和政策的判斷,例如1967年因文化學術導致香港經濟混亂,他認爲混亂只是暫時的,所以敢豪賭收購低價樓。

第三個特點是會判斷大市,在樓市和股市都高漲時,就要拋售樓盤,儲備現金,等到樓市低迷時,瘋狂囤地,同時收併購擁有土地的公司。

例如,1973年時,港股大牛市,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增發5次新股,在大牛市時募集了大量的現金流。兩年後,全球石油危機爆發,以及美元和黃金取消直接兌換關係,這使得全球經濟進入不穩定期,港股大暴跌,李嘉誠藉此又大量購入低價的土地。

在1980年代,長實淨利潤來到14億元,是10年前的30多倍。

更具體來看,歷史上港股多次低點,就是李嘉誠出手的時候。

二、夠低估的港股,但難以下手

李嘉誠的多次抄底,都是建立在宏觀因素和政策穩定的情況下才勇於出手。

回到現在的港股,從估值上看,分位點來到近十年的1.73%,是近十年裏最便宜的時候。從賠率上看,每當歷史出現這種低位時,恒指的大級別反彈都是40%起步的,但爲什麼沒人敢抄底?   

從外資擔憂的角度出發,與1980年代也有些相似。

1、美國加息,美國市場收益率跑的更好。

2、對未來的政策擔憂,產業結構的調整。

3、地緣政治驅動。

首先,拋開美國加息不談,雖然今年降息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港股未受到刺激影響,短期的漲跌已與利率和匯率關係不大了。且美股市場的確跑的更好,資金都是逐利的,當一個市場跑的更好時,產生的吸血效應會越來越大,例如美股和日經。

第二點來看,結合開頭所提到的,外資覺得我們會像日本一樣,可能走向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道路,因爲產業結構調整的擔憂。

這是因爲過去幾十年裏,產業結構中佔比最大的是地產,但現在把地產拔掉之後,仍未找到新的帶頭馬車,例如出口和消費仍然不是強勁的。

尤其是在科技上也被封鎖,現在就像一家公司沒有主營業務一樣,這是外資看到的,會不會踏上日本老路的擔憂之一。

而回顧日本過去30年的老路,雖然遇到資產負債表衰退,企業也不願意借新的錢,但日本並不缺少高科技的企業,而這也是外資做多日經的理由之一。   

例如,2023年日經225漲幅翻倍的6支大市值股票裏,其中4支半導體公司。從外資的角度上看,買日經也是買與美國半導體相關的科技股+日本通脹,工資上漲所驅動的消費股爲主。

那麼,能否從地產驅動,轉向科技製造驅動呢?這一點相信可以做到,但時間上誰都不好做判斷。

三、結語

所以,最後看回李嘉誠曾經抄底香港的經驗來看,重點即是市場政策向好,且穩定的,加上順勢而爲的行業。

歷史上看,外資的出逃是會導致港股出現非理性的下跌,非理性的估值。但要反彈或是反轉時,同樣要有很強的基本面,以及政策大勢的支持。否則就可能出現,現在看着公司PE很便宜,結果到時候實現不了那麼多利潤的情況。

那麼,現在具備李嘉誠的世紀抄底要素嗎?

似乎仍未出現,至少要素之一的順勢而爲不成立,擁有定價權的外資是逆勢的,而外資的轉向離不開強勁的基本面支持。所以,即使內外資知道便宜,但都不敢下手的原因,況且現在還有美股/日經跑出超額收益的選擇,港股就被邊緣化了。

編輯/Corrine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