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公募密集提拔新基金经理 "以老带新"成主流模式

公募密集提拔新基金經理 "以老帶新"成主流模式

证券时报网 ·  2020/12/27 20:52

年內基金髮行規模創下記錄,公募行業也在加快新人培養節奏。基金經理團隊中,老人帶新人的步伐在加速,而給基金增聘新基金經理的做法也為業內普遍採用。

業內人士認為,新基金的大量發行使得行業對基金經理的需求突增,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注重內部培養優秀投研人員,新老結合、以老帶新既能促進新基金經理的成長,又能助於人才鏈有機銜接。

公募密集提拔新基金經理

新舊年份交接之際,公募密集提拔一批新人擔任基金經理。其中主要方式是給老基金增聘基金經理,還有部分公募為新發產品配備了新手基金經理。

12月22日,鵬華中證高股息龍頭ETF、鵬華國證半導體芯片ETF、鵬華股息龍頭ETF聯接A/C新增新基金經理羅英宇,與羅捷共同管理該基金。據瞭解這是羅英宇首次管理基金,他曾歷任公司信息技術部系統分析員、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去年8月至今擔任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金融科技副總監,從事投資研究相關工作。

近期興證全球基金髮布公告,旗下興全合宜、興全有機增長、興全優選進取三個月FOF等三隻基金分別增聘楊世進、錢鑫、丁凱琳為基金經理。公司表示,上述三位均為公司近些年內部培養出來的優秀投研人員,在綜合評估之後晉升為基金經理。資料顯示,楊世進與錢鑫均為2010年進入投資行業,2014年加入興證全球基金,先後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職務。丁凱琳則於2016年加入興證全球基金,先後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職務。另外,12月初工銀瑞信基金公告稱,增聘孔令兵為工銀紅利優享混合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孔令兵此前也未管理過公募產品。

整體來看,近兩個月中,有近30只基金增聘基金經理,其中除個別人士具備基金管理經驗外,其餘多為剛從研究員或者基金經理助理晉升上來的新人。

此外,另有一些基金公司新發產品也採取資深基金帶新人基金經理的雙基金經理模式。12月15日,信達澳銀週期動力混合啟動發行,“老將”曾國富與“新手”李淑彥出任基金經理。

對此,華南一位公募人力資源總監表示,“臨近年末,基金公司一般會調整業務和人事任命,為第二年的工作規劃做好準備。另外,歲末年初,常常是許多人盤算跳槽的時間點,基金公司此時對部分人才進行提拔,也可以留住人才。此外,今年是基金髮行大年,本來人才就緊缺的基金行業面臨更大的管理壓力,因此需要增加人手,也需要通過老基金經理帶新人的方式使‘後浪’快速成長起來”。

“增聘基金經理很多情況下是給公司的投研團隊培育新人,基金數量的增多客觀上增加了基金經理崗位。”她進一步説道。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發行的新基金已經突破3萬億大關。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來已公佈產品發行文件的基金有1377只(份額合併計算)。而2019年全年的數據分別是1071只和1.42萬億元。毫無疑問,即使之前頻現的基金經理“一拖多”策略,也再難填補高速擴大的新人缺口。

內部“以老帶新”成主流模式

人才是公募基金業的核心競爭力,基金經理的穩定性會對基金的業績產生較大影響,目前越來越多基金公司開始注重內部培養基金經理,而“以老帶新”是重要模式。

據數據統計,截至12月24日,公募基金市場143家基金管理人共有2358位基金經理,近一年有257位基金經理離職,離職率為10.89%,同比增長近1個百分點。

而基金公司內部培養人才佔比也不斷增加。截至12月24日,現任基金經理中,基金公司內部培養的比例高達八成以上,更是有37家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經理全部來自內部培養。

興證全球基金相關人士表示,“根據公司的傳統,在升任基金經理初期,將與現任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以老帶新’以促進新基金經理的成長,也最大程度上去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另據瞭解,嘉實今年進行的“新十年”投研戰略升級,為最具潛力的投研人才提供了孵化平台,讓能力者不斷成長進入聚焦賽道,同時通過以老帶新的形式,培養更多的新生代基金經理,為創造卓越的業績持續接力。

鵬華基金也很重視人才的內部培養及梯隊建設,通過嚴格的培養和選拔機制,新老結合、以老帶新,不斷培養品牌基金經理羣體。

對於部分投資者關於新人管理經驗不足或影響組合投資回報的擔憂,華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基金經理跳槽風近年來愈刮愈烈,不少公募界大佬級人物紛紛出走,基金公司接連開啟以老帶新模式。目前來看,多家公司老帶新培養出來的基金經理還是可以延續其‘師傅’較好的表現。投資者可以關注其後續基金持倉方面的動態,如果持倉風格發生較大偏移,在考慮是否贖回,不過現階段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