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刚刚,证监会释放大消息!

剛剛,證監會釋放大消息!

證券之星 ·  2023/04/14 05:16

大盤全天震盪反彈,三大指數均小幅上漲,科創50指數漲超3%。

盤面上,半導體概念股集體大漲掀漲停潮,耐科裝備、聯動科技、拓荊科技均20CM漲停,近20股漲停或漲超10%。鋰礦等賽道股展開反彈,天華新能漲近10%,永興材料漲停。中字頭個股震盪走強,中國科創4連板,中工國際漲停。黃金概念股開盤大漲,四川黃金、中潤資源漲停。板塊方面,半導體、貴金屬、鋰礦、汽車整車等板塊漲幅居前。

下跌方面,AI應用方向陷入調整,奧飛娛樂、慈文傳媒跌停。旅遊、電商、傳媒、手機遊戲等板塊跌幅居前。總體上個股漲多跌少,兩市超2600只個股上漲。

截至收盤,滬指漲0.6%,深成指漲0.51%,創業板指漲0.93%。滬深兩市今日成交額11150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19億。北向資金全天淨買入62.24億元,其中滬股通淨買入21.58億元,深股通淨買入42.66億元。

證監會最新發聲

隨着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全年主線的趨勢逐漸明確,今日,金融科技方向又有新消息。在2023濟南科創金融論壇上,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最新發聲。

其表示,爲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爲核心驅動力,加大力度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賦能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要逐步擴大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的廣度和深度。適時擇機擴大試點範圍。鼓勵市場核心機構、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科技企業積極在交易、投顧、風控等業務場景中探索應用新興技術。

隨着行業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提速,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不斷深入,金融行業網絡和信息安全形勢嚴峻複雜。在初期的高速發展過後,行業進入低增速、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

截至目前,主要的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2年財報已陸續“出爐”,其利潤空間普遍降低了。淨利潤方面,陸金所控股排位第一,實現淨利潤87.75億元;奇富科技位列第二,淨利潤40億元,同比下降30%;樂信實現淨利潤8.20億元,同比降超60%。

相比往年情況,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2年業績整體出現了下滑態勢。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的獲客跟流量增長遭遇瓶頸,增幅相較前幾年來說普遍放緩;二是面臨着利率壓力,目前消費金融行業利率普遍壓降至24%以內,企業需要進行探索轉型;三是疫情等宏觀因素影響,逾期壞賬等有所上升,侵蝕公司利潤。

往後看,證監會將積極順應數字經濟浪潮,高度重視資本市場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一是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爲實體經濟和投資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二是統籌創新發展和安全,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同時抓好行業科技監管;三是加強監管科技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賽道股集體反彈

A股方面,在AI行情“退潮”的今日,半導體、新能源等賽道方向迎來了反彈。消息面上,隔夜美元指數走低,黃金價格衝破2040美元關口,納斯達克指數大漲近2%,這對A股資源股、科技股有正向刺激。

首先,半導體方向。受到北方華創一季度業績超預期的刺激,半導體板塊再度活躍,其中設備材料方向領漲,並帶動科創50指數再度漲超3%。對於半導體後續投資,東吳證券繼續看好並指出四重邏輯:

邏輯一: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邏輯持續強化。看好晶圓廠加速國產設備導入,2023年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提升有望超出市場預期。

邏輯二:擴產預期上修靜待招標啓動,半導體景氣復甦同樣利好設備。SEMI預計2024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約920億美元,同比增長21%,進入下一輪上行週期。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疊加自主可控需求,看好2024年半導體設備需求加速放量。

邏輯三:政策扶持利好持續落地,大基金二期投資重新啓動。2023年3月國家大基金二期投資重新啓動,不斷加碼半導體制造、裝備、材料等環節,有望引發市場投資熱情。

邏輯四:AI算力需求持續提升,半導體設備承接AI擴散行情。AI行業發展大趨勢下,AI行情有望持續擴散,支撐各類芯片的底層—半導體設備有望成爲AI行情擴散的下一個方向。

其次,新能源賽道方向。鋰礦、汽車、電池等方向展開集體反彈。其中,鋰礦概念表現活躍,天華新能、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等紛紛大漲。對於鋰礦股投資,東北證券指出,短期重視鋰礦板塊反彈行情 長期看戰略金屬估值重塑。

短期來看,當前下游去庫接近尾聲,隨需求在下半年迎來好轉,鋰價或有望企穩,板塊屆時或迎來反彈行情。長期來看,鋰資源自主可控上升到戰略高度,估值有望重塑。

外資正在加速流入

資金面上,A股成交額連續第9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北向資金今日也大舉淨買入62億元。2023年以來北向資金已累計淨買入近1900億元,2022年全年僅爲900億元左右。

事實上,外資近期加速流入A股的趨勢越發明顯,資管巨頭正開啓加倉模式。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在目前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阿布達比投資局共出現在11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分別爲北新建材、招商積餘、東方雨虹、東方財富、生益科技、健康元、中國神華、環旭電子、百隆東方、紫金礦業以及大全能源。截至2022年末,阿布達比投資局對上述公司的持股總數量和持倉市值分別爲3.41億股、56.14億元,相比去年三季度末明顯增加。

挪威中央銀行也在2022年四季度末多次出手,加倉方向集中在消費、建材領域。目前,挪威中央銀行共現身13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合計持股總市值達1.39億元。

此外,在已經披露2023年一季報的22家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外資機構顯示出加倉跡象。例如,摩根士丹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加倉355萬股金盤科技,摩根大通銀行加倉202萬股同益中,高盛集團加倉87萬股仲景食品等。

對於資管巨頭持續加倉的原因,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在當前節點,其看好A股市場的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上市公司的復甦趨勢更好,因爲它們的市場地位和資產負債表優於中小企業;第二,家庭超額儲蓄釋放可能給股市帶來零售資金流;第三,政策支持爲增長和消費兜底;第四,經營槓桿和大宗商品降價有助於利潤率提升。

A股“財報行情”要來?

隨着今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上行,滬指距離年內高點(3342.86點)僅一步之遙。在接下來半個月的時間裏,年報、一季報披露逐漸加速,A股或迎來“財報行情”。

從過往情況來看,A股存在明顯的“一季報效應”。即4月披露的一季報業績對市場的主導力量將會增強,相較於一季度“炒預期”階段的風格混亂,此時景氣投資的有效性顯著回升,A股業績將成爲市場的核心主導因素。

相關機構的預測數據顯示,全部A股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業績增速分別爲3.4%和4.5%,均小幅回暖;若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業績增速同比分別達5.2%和13.3%,出現明顯改善。

接下來A股業績將成爲市場的核心主導因素,板塊和個股將圍繞業績出現明顯分化。業績符合預期或者超預期的有望強者恆強,而低於預期的也不排除殺業績、殺估值,甚至股價“打回原形”的可能。因此,華夏基金建議投資者當下重視一季報的盈利線索,尋找業績有望超預期的方向擇優佈局。

具體板塊方面,相關機構認爲,TMT、數字經濟、“中特估”等活躍的主題有望成爲貫穿全年的投資機會,在擁擠度階段性消化後或將湧現新的佈局機遇。

傳統板塊方面則有三個領域:一是近期盈利預期視角下佔優的消費鏈;二是基本面預期逐步向上、估值性價比較高的醫藥/電子行業;三是週期中關注建材等性價比較高的行業,以及受益“一帶一路”等利好的領域。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