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张家港行营收增速放缓至5年来最低背后

張家港行營收增速放緩至5年來最低背後

投資者網 ·  2023/04/06 19:35

《投資者網》丁琬瓔

江秀克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家港行”,002839.SZ)2022年年報顯示,該行實現營業收入48.27億元,同比增長4.57%,增速降至2018年以來最低值,歸母淨利潤16.82億元,同比增長29%。

營收增速降至5年最低

官網顯示,張家港行於2001年11月27日正式掛牌,是全國首家由農信社改制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2017年1月24日,張家港行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全國首批上市農商行。

3月27日,張家港行披露的2022年度成績單,可謂“喜憂參半”。

總資產方面,截至2022年末,該行資產總額為1875.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95%。其中,貸款和墊款總額1150.2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5.24%,貸款和墊款總額佔資產總額的比例為61.34%。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行的負債總額為1718.0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53%,其中,客戶存款總額為1395.8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5.23%,佔該行負債總額的81.24%。

此外,根據年報,2022年,該行歸母淨利潤16.82億元,同比增長29%。

不過,該行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8.27億元,同比增長4.57%,增速明顯下滑,已降至近五年最低水準。2018年-2021年,張家港行營收增速分別為24.07%、28.48%、8.87%、10.05%。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下降超6成

根據年報,該行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利息淨收入和非利息淨收入組成,其中,非利息收入包含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投資淨收益、資產處置收益等。

2022年,張家港行實現利息淨收入39.17億元,同比增長6.11%,較上年2.5%的增速有所提升,營收佔比達81.15%。從利息收入結構來看,主要依賴於個人貸款,共計帶來32.67億元的利息收入,同比增長13.47%,佔總利息收入比重達42%。

相比較下,非利息收入卻由9.25億元降至9.11億元,其中投資收益為6.85億元,同比增長8.08%,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張家港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為4667.99萬元,同比減少62.43%。

細分來看,代理業務手續費、結算與清算手續費均為負增長,同比下滑32.27%、4.11%至1.71億元、0.34億元。對此,該行年報中解釋稱,“代理業務手續費較去年同期減少主要原因系代理理財業務收入減少所致。”張家港行在年報中解釋稱。

數據顯示,該行2022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2.78億元,同比減少18.87%,對應支出為2.32萬元,同比增加5.86%。一減一增之間,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減少了62.43%。

事實上,通過歷年利潤表數據不難看出, 2018年至2020年,張家港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較為波動。其中,2020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虧損978.19萬元,2021年,該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出現大幅回升,全年實現淨收入1.24億元,但2022年再次出現大幅下滑。

事實上,除了代理理財收入減少之外,張家港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餘額也在下降,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該行理財產品餘額為212.33億元,較2021年末的234.88億元下滑9.6%。從中獲得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也從2.18億元降至1.55億元,降幅達40.71%。

據瞭解,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和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中間業務的發展逐漸成為了各大銀行爭奪市場份額和提高盈利水準的重要手段。在手續費及佣金業務方面,中國銀行業已經涉及到了信用卡、基金銷售、保險代理等多個領域,這些業務的發展已經成為了銀行業務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銀行分析人士認為,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的波動通常與銀行業務結構調整、市場環境變化等相關,同時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的波動也可能反映出銀行管理效率和風險控制的問題。比如,如果銀行的客戶服務質量不佳,或者風險控制不力,可能會導致客戶流失和業務下降,進而影響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的表現。

今年1月,在機構調研問及“如何改善2023理財中收”時,張家港行曾表示,將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加強產品設計和投研建設,提高自營理財產品的中收創造能力;穩步推動理財渠道銷售,優化營銷策略,對自營理財和代銷理財兩手齊抓,同時加大客群開拓力度。

不良核銷、逾期貸款猛增

在本地金融機構中,張家港行存款、貸款市場份額分別為20.7%和13.77%,分別較上年末下降1.06個百分點、提升0.11個百分點。異地分支機構中,貸款餘額為580.4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8.42%,佔全行貸款總額的比例達到50.47%,較上年末下降0.1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方面,去年,該行不良率為0.89%,較上年末下降0.06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521.09%,較上年末提升45.74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企穩、風險抵補能力提升的背後,是該行加大了不良核銷。年報顯示,2022年,張家港行加大不良核銷處置力度,全年核銷不良貸款9.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9.68%。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核銷不良貸款有助於減少銀行的風險和損失,但不良貸款核銷將直接減少銀行當期的利潤,也可能會對銀行未來的利潤產生影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行逾期貸款總額約14.0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約5.06億元,同比增加56.38%。

2020年至2022年,該行逾期貸款總額連續兩年上漲,由2020年的6.02億元增至2022年的14.04億元。從逾期天數分類來看,截至2022年末,逾期1天至90天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最為明顯,由2021年末的3.58億元增加至2022年末的8.07億元,同比增長125.66%(見下圖)。

根據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佈、將於202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金融資產逾期後應至少歸為關注類,逾期超過90天、270天應至少歸為次級類、可疑類,逾期超過360天應歸為損失類。

貸款分類包括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類,其中不良貸款主要就是指次級貸款、可疑貸款和損失貸款三類。

結合上述《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簡言之,逾期貸款的猛增,或將後期歸為次級類、可疑類或者損失類,成為不良貸款的增長因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業務擴張對資本的持續消耗,張家港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經連續四年下滑。

2018年末至2022年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94%、11.02%、10.35%、9.82%、9.36%,逐年降低。

3月28日晚間公告,已收到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同意公司發行金融債券的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同意公司在全國銀行間市場及境外市場發行金融債券,2023年金融債券新增餘額不應超過20億元,年末金融債券餘額不超過95億元。這對該行的資本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對於核心一級資本,卻“愛莫能助”。

逾期貸款、不良核銷的激增,會否為該行的發展埋下隱憂,可轉債難以解渴的同時,該行如何補充核心資本,仍有待觀察。(思維財經出品)■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