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募投项目“五年五调”背后:光启技术近70亿募资过半仍在理财“空转”

募投項目“五年五調”背後:光啟技術近70億募資過半仍在理財“空轉”

华尔街见闻 ·  2022/07/21 10:32

多次調整募投項目、大股東頻繁減持都把光啟技術(002625.SZ)推上了風口浪尖。

7月21日,光啟技術(002625.SZ)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西藏映邦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西藏映邦)及其一致行動人深圳光啟空間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光啟空間)近一個月累計減持比例已超過1%。

據此測算,二者共套現4.2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股東頻繁減持的另一面是光啟技術還在頻繁變更募投項目。

日前,光啟技術發佈公告稱將變更募投項目,將10億元的募資額用於永久補充流動資金,並終止了建設多年的部分項目。

這已是光啟技術第五次調整募投項目,距離其上次變更僅一年有餘。頻繁的變更也引發了監管層的關注。隨後深交所便發函,要求光啟技術解釋前後兩次使用募資額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的合理性。

信風(ID:TradeWind01)曾就此致電光啟技術,其工作人員迴應稱需要請示領導。截至發稿前,信風(ID:TradeWind01)尚未收到回覆。

作為一家軍用超材料企業,光啟技術近年來業績增長頗豐。其2021年的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8.59億元、2.7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5.01%、66.25%。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募投項目的幾經變更,導致光啟技術的賬上仍有大量未被使用的募資金額。截至2021年年末,光啟技術的39.05億元的閒置募資額均被用於購買理財產品,佔募資總額比例高達57.11%。而2021年其所獲得的利息收入已達1.6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近2成。

手握大額現金、募投項目建設緩慢的情況下,光啟技術此番補流計劃引起了許多市場人士的不滿,有投資者對其超材料業務的成長性也提出了質疑。

五年變更五次

發端於2017年的一次定增改變了光啟技術的業務發展方向。

2017年2月,西藏映邦、光啟空間等公司以7.15元/股認購了光啟技術發行的9.67億股,合計持股比例達76.27%。

光啟技術總共募集68.38億元。

在募集之初,相關款項被指定用於超材料智能結構及裝備產業化項目(下稱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項目建設的募資額分別為54.54億元、14.40億元。

通過此次再融資,西藏映邦憑藉42.60%的持股比例成為了光啟技術的控股股東,而西藏映邦背後的操盤人劉若鵬也一躍成為光啟技術的實控人。

彼時主營業務為汽車零部件的光啟技術並未有超材料行業基礎,而劉若鵬為了讓光啟技術能夠具備實施相關募投項目的能力,便通過下屬公司以獨家無償許可的形式將其所持有的相關專利注入光啟技術,與此同時其相關的研發團隊等也都進入光啟技術旗下的公司,保證募投項目的順利實施。

至此,超材料軍品成為光啟技術的主要業務——2021年,光啟技術實現營業收入8.59億元,其中超材料業務實現6.12億元收入,佔比達71.25%。

據瞭解,超材料的電磁隱身功能可被應用於隱形飛機等領域。光啟技術的總經理趙治亞在今年的業績説明會上曾公開表示:“公司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完成了從0到1的超材料工業體系構建,開創了超材料的設計、製造、檢測的全產業鏈體系。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將超材料技術產業化,並大規模應用於尖端裝備領域的公司”。

正是光啟技術的業務所賦予的想象,也讓市場對其屢次變更募投項目頗為關注。

2017年完成再融資後,光啟技術累計變更募投項目達5次之多,其中涉及實施主體、募集金額、完成期限等諸多要素的變更,甚至還有部分項目出現被終止的情況。而變更緣由包括業務發展需要、外部環境的不可抗力因素等。

其中尤以2019年5月的變更調整幅度較大。彼時光啟技術終止產業化項目的建設,轉而新建709基地以及瀋陽光啟尖端裝備產業園,分別投入資金14.86億元、3.64億元,同時補充10億元的流動資金。

709基地、瀋陽光啟尖端裝備產業園項目的建設緣於光啟技術超材料業務的快速發展——2018年該業務實現了1.34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速高達330.75%,並且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也從一年前的8.20%提升至28.93%。

超材料業務的前景讓光啟技術看到發展的機會,其在公告中曾表示:“鑑於公司超材料軍品業務發展快速且公司現有超材料尖端裝備產能不足,公司認為現階段應優先重點發展超材料尖端裝備業務,以響應國家強軍號召。”

2021年4月再次調整募投項目則是“情非所願”。受到深圳地鐵修建的影響,光啟技術的運營中心、信息化等項目所在地無法進行施工,只能將實施期限延期至2023年年底。

近40億募資流向理財

光啟技術屢次調整募投用途,也讓相關項目建設的速度頗為緩慢。

截至2022年3月底,光啟技術的709基地投資進度為43%,而瀋陽光啟尖端裝備產業園、運營中心等多個項目的投資進度僅為個位數。

這也造成光啟技術的募資其實未被真正投入至項目建設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光啟技術5年前募集的68.38億元資金中,僅有不到三成的資金被使用,若將此前的10億元補流資金扣除,則光啟技術實際投入的募資金額僅為7.72億元,佔募資總額的比例僅為11.29%。

屢次變更募投項目也讓閒置資金的規模持續擴大。去年4月,第四次變更募投項目後其仍有10.33億元“無用武之地”,被歸為閒置募集資金。

今年7月,光啟技術開始第五次募投項目的變更,其計劃將永久補充流動資金金額從10億元提升至20億元,並終止運營中心、信息化以及瀋陽光啟尖端裝備產業園項目。

此舉讓光啟技術的閒置募集資金超過了20億元。

對於閒置募集資金的“新去處”,光啟技術表示將盡快籌劃新項目,但是並未有明確的時間表。

這意味着,截至2021年年底,光啟技術仍存在不低於39.05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以理財形式“空轉”的情形,佔募資總額比重達57.11%,並且給其帶來了不菲的利息收入。

光啟技術2021年從理財產品中一共獲得1.61億元的利息收入,若將利息收入直接扣除,則光啟技術實際上的歸母淨利潤僅為1.11億元。

一位北京的財務人士表示:“公司投資於理財產品產生的收益會使淨利潤增加,但是這部分利潤不屬於經營性利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能以淨利潤這個指標來表示公司的經營狀況。光啟技術將賬面上大量的銀行存款用於購買結構性存款以獲取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的利息收入,結構性存款產生的利息收入在財務報表中計入經營性利潤,這也導致投資者在看光啟技術財務報表的時候有可能會被誤導。”

而“擠出”利息收入在業績中存在的水分會發現,光啟技術的估值水平也將受到影響。

截至7月21日,光啟技術的市盈率為146.62倍,若直接將1.61億元的利息收入扣除,則光啟技術的市盈率為363.40倍。

事實上,對於光啟技術投資進度緩慢、兩次補流的行為,深交所也提出了質疑:“請結合公司貨幣資金、營運資金需求、資產負債及現金流量等情況,詳細分析説明先後兩次使用募集資金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合理性。”

從公開數據來看,若將未被使用的募資額扣除,則光啟技術的貨幣資金仍舊較為充足。

截至2021年年年底,光啟技術的貨幣資金為54.81億元,扣掉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金額51.74億元,則其所持有的貨幣資金仍有3.13億元。

光啟技術第五次調整募投項目後資金使用情況

募投頻調過程的監管難題

對於頻繁變更募投項目的行為,部分學者認為需要理性看待,不過用於購買理財產品卻有待商榷。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金融學教授張宗新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我認為這個問題要理性地進行分析。因為最近這兩年變更有合理之處,一個方面,這兩年經濟環境變化比較大,有些項目論證過程如果比較久、週期比較長的話,那麼經過一到兩年的時間發生變化是有可能的,這是有合理之處。理財、補充流動資金這個就值得商榷了,因為他們本來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那是要投資實體經濟的,結果它又回到了這個金融市場。”

而由於目前監管層對於變更募投項目的管理較為寬鬆,大多數公司只要股東大會通過後便可實施,上述人士也建議應該注重事前監管。

“從我的角度,建議監管部門在審核的過程中需要看這些公司是不是缺錢,另一方面就是説是不是真的把這個融的錢流向了實體經濟,這是一個基本的導向。”張宗新表示。

不過也有投行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一位深圳的投行人士表示:“這是市場行為,企業融到錢了,只要股東大會同意,他有這個權利決定募投項目的用途。監管層不應該做出過多的限制。沒違法的話,就不應該過多限制企業的行為”。

即便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股東憑藉較高的持股比例在企業中明顯具有較強的話語權,頻繁變更募投項目補充流動資金,不僅可能違背彼時募資的初心,而且對中小股東而言或也是一種利益的侵佔。

一位北京的投行人士建議光啟技術可以將手中的閒置資金用於回購公司的股份,回饋股民。

對於這一觀點,張宗新則認為基於中國的現實情況很難推行:“美國資本市場的股份回購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通過回購一個方面可以提升公司的價值,另一個方面股票下跌的時候,可以穩定股價。中國,尤其是民企,很多都是沒有這個動力的,他更多的動力是套現,所以中國的法規對於大股東的減持反而是限制比較多的。”

從數據上來看也確實如此,光啟技術的大股東西藏映邦及其一致行動人光啟空間目前仍在持續減持。截至2022年6月21日,西藏映邦已經減持0.25億股,減持比例為1.17%,累計套現金額高達4.23億元。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