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险企纷纷出手护盘,友邦保险已耗资近百亿回购,保险股近期回暖

險企紛紛出手護盤,友邦保險已耗資近百億回購,保險股近期回暖

Moomoo News ·  2022/06/23 02:44

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熊菲

6月22日,港交所公告顯示,友邦保險6月22日回購204萬股股份,耗資1.62億港元。自3月21日以來,公司已合計回購1.22億股,累計耗資96.78億港元。

保險公司頻頻回購和高管集中增持公司股票的背後,是去年以來保險股整體表現低迷。在A股整體回暖的背景下,超跌板塊呈現補漲特徵,今年5月以來至6月22日收盤,保險板塊上漲7.14%。

友邦已耗資96.78億港元回購

今年3月,友邦保險公佈了100億美元回購計劃,該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通過公開市場回購公司普通股向公司股東返還高達100億美元的資本。

年內至今,友邦保險共實施回購超60次。6月22日,友邦保險再回購204萬股股份,價格區間為每股78.8港元-80.55港元,共計耗資1.62億港元。自3月21日以來,公司合計回購1.22億股,累計回購金額96.78億港元。

相較其他保險股,友邦保險估價表現較好,今年以來漲1.65%,但去年初以來下跌14.72%,6月22日收盤價為每股78.8港元,跌3.43%。

今年一季度,友邦保險實現NBV (新業務價值)8.53億美元,同比下滑18%(固定匯率,下同),年化新保費同比下滑7%至15.67億美元,受制於疫情衝擊,新業務價值率同比下滑7.6個百分點至54.4%。

招商證券分析認為,公司上半年新業務出現一定的下滑主要是由於疫情的衝擊,我隨着疫情的好轉公司仍有能力持續保持業績的穩定,全年NBV仍有望實現增長。

從分地區的表現來看,中國內地仍是友邦保險NBV貢獻最大的地區。此前不久,友邦人壽在內地的區域佈局再下一城,宣佈已經獲得銀保監會批准着手於河南省籌建分公司,河南成為友邦人壽內地第六家省級分支機構。

招商證券分析認為,長遠來看中國內地壽險市場的發展空間依舊巨大,擁有友邦現有地域版圖近5倍的潛在客户羣,市場挖掘潛力巨大。

險企紛紛出手護盤,保險股近期回暖

股票回購是上市險企提振市場信心的重要舉措。除了友邦保險,中國平安也多次回購。

早在2021年8月26日,中國平安董事會議就審議通過《關於審議回購公司股份的議案》,擬使用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均包含本數)的自有資金,以不超過人民幣82.56元/股的回購價格回購該公司A股股份。

截至2022年5月31日,中國平安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已累計回購A股股份約1.03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56%,已支付的資金總額合計50億元(不含交易費用),最低成交價格為43.72元/股,最高成交價格為51.96元/股。

除了回購,高管增持也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以來,太保董事長孔慶偉已三度買入公司股份,合計5.06萬股,耗資近100萬元;太保總裁傅帆則8次增持公司H股股份,共計買入10.74萬股,合計耗資約213.86萬港元。此外,太保副總裁俞斌年初以來也兩度增持公司H股。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以來,中國太保A+H股已累計獲高管增持28.79萬股。

除了高管頻繁買入公司股份,太保股東上海國資及其一致行動人自2021年4月9日至2022年5月20日期間通過二級市場也合計增持本公司股份9624.62萬股,截至2022年5月20日,對太保持股比例達到10.32%,較2021年4月8日的持股比例增加1%。

保險公司頻頻回購和高管集中增持公司股票的背後,是去年以來保險股整體表現低迷。例如,今年以來,A股保險指數累計下跌7.19%。由於此前保險板塊估值較長時間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在A股整體回暖的背景下,超跌板塊呈現補漲特徵,今年5月以來至6月22日收盤,保險板塊上漲7.14%。

圖片

圖片

股價表現拉鋸受保險公司的轉型成果影響最大。數據顯示,2022年前5個月,5家A股上市險企壽險業務表現有增有減,其中:人保壽險增長16.8%、太保壽險增長5.1%、新華保險增長5%、中國人壽下降1.9%、平安壽險加健康險業務下降2.5%。代理人渠道轉型逐步落地、規模型產品熱銷以及銀保渠道發力或為5月保費改善主要原因。不過,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疫情反覆等因素影響,壽險新業務價值增速仍存在不小壓力。

在財險方面,車險綜改的調整影響,經過一年的逐步消化已經基本釋放。目前,車險綜改調整已經基本結束,車險市場進入新發展階段。不過,疫情持續散發、投保人保險意願變化等綜合因素對今年產險市場仍帶來不小壓力。

未來,保險市場仍將繼續轉型分化,保險公司需要持續加強對市場的研判,深度挖掘存量市場,積極拓展增量市場,聚焦風險變化,推動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編輯/somer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