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中心
登出
中文繁體
返回
登入後諮詢在線客服
回到頂部
每月投資者觀點徵集!
瀏覽 22.6萬 內容 3517

爲什麼當分析師說市場即將崩盤時,市場總是會反彈?

今天的話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陰謀論:該機構是否故意誇大恐慌?

原因是我昨天看到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癡迷於崩潰的交易員在20年高點揮霍期權”。

文章稱,根據options Clearing Corp.的數據,機構交易員上週在股票看跌期權上總共花費了81億美元,爲22年來最多。經市值調整後,對沖需求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相上下。

自上週以來,我們看到許多機構分析師,包括知名投資者,站出來說熊市還沒有見底。

Sundial首席研究官傑森·戈普費特(Jason Goepfert)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購買防範崩盤的保護措施。”“市場上一些最大的交易商突然大規模的對沖活動令人不安。”

所以有趣的問題是,機構購買期權是因爲熊市還沒有見底,還是機構看到更多的機構購買期權,導致其他分析師認爲熊市還沒有見底?

我想我不必說結論是顯而易見的。過去兩天對特斯拉奇怪的短期興趣似乎有一個解釋。

我的意思是,有時候逆行的命令更可信,比如8月12日投放的蘋果和8月31日的蘋果通話。

下圖顯示了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看跌/看漲比率,即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總看跌量與總看漲量的比率。因爲是看跌/看漲,圖中高點代表高比例,即看跌量比較高,低點代表看跌量比較低。當我們將圖中的低點映射到大盤的波動,我們會發現低點,也就是看跌量最低的時候,往往是大盤的頂部區間。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從理論上得出結論,當看跌/看漲處於歷史高點時,看跌/看漲股市應該是看漲的。

但對於管理別人錢的機構投資者來說,抄底反彈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看跌/看漲高點更高呢?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從來沒有發生過,所以從事後責任的角度來說,倒不如加倉,隨波逐流地投放,對沖風險。

當然可能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可能笑得太早了。在此前的觀察中發現,大額期權訂單的發酵往往需要一週甚至更長時間。也許這周真的沒事,也許下週真的沒事。

但直接看圖得出的結論是,Cboe看跌/看漲比率與當週市場相反。

談及昨日的大單,美國權重股仍以跨界爲主,且 $微軟(MSFT.US)$ $Meta Platforms(META.US)$ 也已經推出。AMD要麼升至90以上,要麼升至70以下;同樣,英偉達也低於155或115。

更明確的大單購買是恒生指數: $中國大盤股ETF-iShares(FXI.US)$
免責聲明:社區由Moomoo Technologies Inc.提供,僅用於教育目的。 更多信息
1
9
+0
原文
舉報
瀏覽 4.7萬
評論
登錄發表評論
    242粉絲
    42關注
    1125來訪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