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对话TCL华星赵军:年内印刷OLED产品小批量出货,仍缺一条高世代生产线

lanjinger.com ·  May 16 08:12

当地时间5月14日—16日,2024SID显示周(SID2024)在美国加州圣何塞博览中心举办。TCL华星在展会期间发布了包括手机、平板、车载、TV等显示产品,例如14" 2.8K印刷Hybrid OLED显示屏、全球首款7.85" Tandem三折柔性折叠屏、广视角的HVA 85吋产品(85" UD w-HVA Pro)等,这些产品搭载了TCL华星自研HVA、HFS、MLED、MLCD,以及自主创新的印刷OLED、柔性OLED等未来显示科技。

TCL华星CEO赵军在展会期间表示,“市场不断发生结构性变化,OLED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期,TCL华星除持续推进FMM OLED技术外,也在积极探索其他OLED技术方案。”

面板行业有着特殊的规律,每一次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出现,都会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从美国到日本再到韩国,行业的主角一直在更换。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厂商的入局,包括TCL、海信在内的一些厂商逐渐占据上风。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分地区来看,韩国地区份额已缩窄至46.6%;中国厂商出货份额占比53.4%,同比增加15.6%。

在SID召开之前的几天,赵军也就印刷OLED技术的发展潜力,OLED、Mini-LED直显、Micro LED等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格局等相关话题同包括蓝鲸新闻在内的媒体进行了对话交流,内容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Q:印刷OLED技术目前在业界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TCL华星如何看待这项技术的商业潜力?

A:目前来看,蒸镀的OLED技术是市场的主流,已经在手机、笔电、平板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它比较大的问题是成本竞争力是有限的。

OLED已经有10年的发展历程,近10年来除了蒸镀之外,其他的OLED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两项技术,一个是TCL华星主导的印刷OLED技术,还有一项是光刻OLED技术。

这三种技术的方案各有优劣势,对于光刻的技术方案来讲,目前主要是存在着工艺非常复杂,多重的蚀刻会导致量产良率受到非常大的考验,它的技术成熟度还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进行检验。

印刷OLED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它在画质、在功耗、在寿命方面已经达到了接近量产的状态。另外它在成本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Q:TCL华星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对具体的规划?

A:目前已经完成了印刷OLED设备在武汉华星的装机,正在进行量产前的相关准备,预期还是会按照原有计划,今年年内会实现印刷OLED产品的小批量量产出货。第一支产品应该是高端的医疗显示产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推向市场。

Q:TCL华星目前对Micro LED是怎样的规划?以及现在面板行业是LCD主导,但现在有OLED,有Mini-LED直显,还有Micro LED,您怎么看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格局?

A:LCD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包括中低端的手机、主流的IT和车载产品,以及几乎所有的TV产品上,都是主要的应用趋势。

快速成长的市场是OLED,OLED在手机方面已经成为中高端手机的首选或标配,未来OLED主要的变化趋势就会在中尺寸,主要在平板、笔电和高端的显示器方面,OLED的渗透率会逐渐提高,这是目前业界普遍形成的基本共识。

但提高的程度大概率没有办法像手机那样占到50%或者更高的,可能占到10%-20%,不会超过30%,毕竟成本偏高。

在TV为代表的大尺寸方面,OLED很难再有机会成为TV产品的主要技术路线了,还是由于成本的问题。

Micro LED,至少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接近成熟,但问题在于它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会导致应用的场景变得非常窄。我们反倒看好Micro LED在一些特殊场景的应用,比如说大尺寸的、高亮的车载HUD,抬头显示的领域。

Q:TCL印刷OLED技术,特别是针对中大尺寸产品的应用场景,终端用户能够在哪些地方体验到印刷OLED和其他显示技术的一些差异?

A:印刷OLED在画质方面已经达到了主流的OLED水平。尤其对文本显示方面,采用了Real RGB的像素设计,在文本显示方面比现在的显示方案有更加锐利、更加清晰的显示效果。

现在功耗的表现已经非常接近蒸镀OLED的水平。后面随着原材料进一步的精进,包括在显示器件设计方面进一步的优化,未来甚至能赶超主流的OLED技术;在寿命方面,印刷OLED已经实现了对主流OLED技术的赶超。

Q:印刷OLED产业化在加速,您认为接下来当前存在的比较大的挑战会在哪些方面?

A:比较大的挑战我觉得取决于我们自己。

现在用来进行产业化尝试的线是5.5代线,产能较为有限,也是一条低世代的线,其产能和成本的竞争力不足以把印刷OLED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这条线做量产化的探索。

最大的限制是缺一条有充分竞争力的,有足够产能的高世代的生产线。做这个决策毕竟要花不少钱,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因素、各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之下,适时地做决策。

Disclaimer: This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 recommendation or endorsement of any specific investment or investment strategy. Read more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