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互联网大厂,集体“围剿”Kimi

互聯網大廠,集體“圍剿”Kimi

新浪科技 ·  03/24 21:21

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Kimi爆火,國產大模型突然開始“卷”長文本。

接連兩日,阿里巴巴、360等互聯網大廠相繼官宣1000萬字、500萬字的長文本處理能力,另有消息稱,百度也將開放長文本能力,文字範圍會在200萬字-500萬字。

一場圍繞着Kimi的“圍剿戰”正在上演。

在上述已經官宣具備長文本能力的三款明星產品上,就目前公測版本而言,新浪科技分別做了三個樣本試驗:在總結《三體2:黑暗森林》和《未來簡史》時,Kimi只能解讀52%和66%文本內容,而另兩家分別達到100%解讀。這也意味着,在最常見的解讀小說、暢銷書環節,目前Kimi並沒有優勢,甚至在某些功能上與大廠大模型仍有差距。

有AI大模型行業投資人向新浪科技直言,“長文本在技術圈裏並不稀奇,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此前受限於長文本對算力消耗極大且成本較高,導致入局者較少,“資本關注,現在不得不入局開卷”。

此外他透露,目前Kimi投放廣告的獲客成本約在10元,如果算上拉新後用戶問答互動產生的算力成本,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達到12-13元。根據第三方平台的下載量預估,近一個月來,Kimi在蘋果端和安卓端的日均下載量爲17805。按此計算,Kimi每天的獲客成本將燒掉至少20萬元。

長文本解析,哪家強?

事實上,長文本處理這項技術也許並不稀缺。在短時間內,阿里和360相繼宣佈開放這一功能,就可佐證。

根據阿里巴巴官方消息,阿里通義千問向所有人免費開放1000萬字的長文檔處理功能,成爲全球文檔處理容量第一的AI應用。幾小時後,360宣佈智腦正式內測500萬字長文本處理功能,該功能入駐360AI瀏覽器。

就目前公測版本而言,Kimi、360、阿里,誰的長文本處理能力更強?新浪科技分別進行了三組試驗:

樣本一:暢銷書《未來簡史》;

樣本二:暢銷書《三體2:黑暗森林》;

樣本三:Sora英文論文《大型視覺模型背景、技術、侷限性和機遇綜述》。

(Kimi總結《三體2:黑暗森林》,只能閱讀52%)

(通義千問總結《三體2:黑暗森林》)

(360瀏覽器AI助手總結《三體2:黑暗森林》)

簡要總結:在實驗一和實驗二中,Kimi僅能解讀前兩者52%和66%文本內容,從文本解讀的完成度上明顯落後兩者;解析內容層面,三者都有各自的總結,360增設了摘要和思維導圖等能力。

此外,在聯網搜索等方面,Kimi所展現出的能力也存在一定侷限。

引爆A股,有何過人之處?

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月之暗面”仍然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AI企業。從資方背景來看,包括阿里、紅杉中國、小紅書、美團等在內的頂級互聯網巨頭加持,更是讓這家剛A輪的AI科技企業,增添了許多神祕。

除了頭部互聯網產業資本一直看好外,目前月之暗面備受關注還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公司創始團隊年輕且富才學。公司創始人楊植麟爲中國35歲以下NLP領域引用最高的研究者,Transformer-XL和XLNet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兩者均爲大語言模型領域的核心技術。公司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周昕宇和吳育昕也在大模型道路上探索多年。

第二,Kimi作爲一款由初創企業打造的產品,快速獲得了市場關注,日活不斷逼近豆包、文心一言等大廠產品。據華福AI互聯網團隊公佈數據,截至今年3月3日,Kimi小程序+網頁+App用戶日活90.38萬人,相較於豆包網頁+App日活268萬人,和文心一言網頁+App日活233萬人,差距正不斷縮小。

第三,去年10月,Kimi發佈時僅能夠支持20萬字的無損上下文輸入,但半年後,公司近期再次宣佈內測支持200萬字的無損上下文輸入能力,短期內文本處理能力提升10倍,技術迭代進展飛快。

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消息衝擊下,Kimi儼然成爲ChatGPT之後國內最值得關注的現象級AI產品,因此也迎來了A股市場的熱捧。近日,A股與Kimi存在關聯關係的華策影視、掌閱科技、中廣天擇、海天瑞聲等多隻個股漲停。

然而,Kimi的技術突破,與A股市場Kimi關聯企業的市值暴漲真的存在關聯嗎?答案也許是否定的。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便有金融行業從業者表示,Kimi概念股暴漲,“本質就是股市炒概念的套路,沒有太多底層邏輯性。”在他看來,“券商研究員基本的操作就是找熱點,然後把一些消息釋放出去,讓散戶抄起來,然後機構退出賺錢,自己則從中獲得對沖基金的派點,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對於Kimi所擅長的長文本處理能力,另有某國內知名大模型創企投資人李良(化名)對新浪科技表示,“長文本這個東西在技術圈並不稀奇,大家想做就能做。”但爲什麼大家都不做呢?李良的解釋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長文本對算力消耗極大,成本太高了,目前入局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大模型投資人:商業模式仍是最大問題

在李良看來,“從傳播定位角度來看,一個產品只抓住一個點去宣傳,確實更容易深入人心,讓人家記住,現在大模型可以拿出來宣傳主要就是長文本和多模態理解,kimi更側重長文本,因此也更容易被外界關注到。”但隨着後續互聯網大廠們開始發力長文本處理,Kimi的情況,可能會因此變差。

他進一步解釋道,“Kimi能夠提供的長文本處理能力,通義千問、360智腦等競爭對手其實也能夠提供,因此只要這些大廠一天不收費,那這類產品就收不了錢,所以它就只能一直虧錢虧下去,這是我們從投資人角度看到它商業模式最大的一個問題。”

“可能你給它一本小說,讓它去概括一下,它就得花5-10元,但你卻沒付錢給它。”李良指出,“目前Kimi投放廣告獲客成本約在10元左右,如果算上拉新後用戶問答互動產生的算力成本,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可能達到12-13元。”

據七麥數據下載量預估,近一個月來,Kimi 在App Store日均下載量5445,在安卓端全渠道日均下載量12360,合計日均下載量爲17805。按此計算,Kimi每天在安卓+iOS端獲客成本便將達21.366萬-23.147萬。如果再加上網頁及小程序等其他渠道獲客增長,Kimi每月的獲客成本不在小數。

“如果Kimi一直持續這樣的模式,卻找不到新的創收渠道,這樣的做法無異於‘燒錢賺吆喝’。”李良透露,“在月之暗面近期獲得的10億美元融資中,其中第一期交割的8億美元融資中,阿里領投了7.9億美元融資,其中有6億美元是必須放在共管賬號中,必須消耗阿里雲相關服務的。”

“如果他們後續無法創造能夠盈利的商業模式,最終的宿命,可能也就是被併購成爲阿里的一部分。”李良猜測道。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