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年阿里,贵在折腾

TechWeb ·  05/18 23:55

马云的那句“阿里会改”,正在被吴泳铭变成“阿里爆改”。

5月14日,阿里巴巴发布2024年三月底止季度及2024财务年度业绩公告。据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财务年度,阿里巴巴收入为人民币9411.68亿元,同比增长8%;经调整EBITA为1650.28亿元,同比增长12%。而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季度内,阿里巴巴季度收入为2,218.74亿元,同比增长7%。

不止集团业绩回暖,阿里六子几乎都恢复了增速。

季度内,淘天集团同比增速4%,云智能集团同比增速3%,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增速45%,菜鸟集团增速30%,本地生活集团增速19%,大文娱集团增速-1%......相比于之前的一拖N,如今的阿里巨轮又转动了起来。

各项财务指标的优化,意味着接连不断地“爆改”,正在给阿里带来积极影响。

此次发布的业绩,也是十八罗汉之一的吴泳铭兼任阿里巴巴集团和淘天集团、阿里云智能集团三项CEO职务之后的首个季度财报,对于窥探吴泳铭带领下阿里的走向有重要意义。

尽管财报表现不错,但大众信心的恢复还需要时间。财报发布后,阿里盘前股价跌5%左右。这次,即使阿里再次给出了股息派发,市场也未能满意。

从市场的声音来看,部分原因是利润下滑引发的盈利能力担忧,该季度经营利润为147.65亿元,同比下降3%,经调整EBITA239.69亿元,同比下降了5%。其次,是在这一背景下,电商和云业务行业极度内卷,阿里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特别是,阿里重押的AI,距离独挡一面还十分遥远。

阿里巴巴集团一拆六以来,从张勇、戴珊、风清扬再到蔡崇信、吴泳铭,所有的关键人物都强调,“阿里会改”。
如今,曙光还未完全显现,阿里还需要继续证明自己“善改”。

01

淘天让利,猛追GMV

好消息是淘天的GMV实现了双位数增涨,坏消息是拿利润换的。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季度,淘天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至932.16亿元;淘天集团商品交易总额(GMV)、订单数均取得同比两位数增长,主要受购买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增长带动。

“对我们今年来说,首要的任务还是在消费者的体验提升,以及消费者的体验提升带来的GMV的增长。”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电话会上说道。

这一年来,淘天强调的重心从价格力,再到内容战,再到“用户为先”,一层层深入了根本。

今年以来,淘天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正在加倍补齐,包括但不限于,上线先用后付、仅退款功能,新增店铺标签体系,新疆包邮并送货进村,88VIP会员权益升级,618率先取消预售,重启淘宝网页版、淘江湖论坛......从物流、售后、促销活动等多个维度不停爆改。

这是由于淘天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客户管理收入,通过服务商家赚钱,随着电商走入存量阶段,淘天的B2B2C模式下,B端商家在平台的投入由生意增长空间决定,而生意增长的前提是用户大盘增长或保持活跃,用户是决定品牌生杀大权的基本盘。
特别是近日淘宝推出的“免单活动”,低调开局却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用户下单后随机抽中免单资格,不少用户重复下单,未中奖后又退款,无底线宠用户的态度和拼多多有得一拼。 

去年11月16日晚,吴泳铭曾表示,“购买频次最直接反映了用户对消费平台的认可度”。

借助消费频次的提升,淘天将GMV增速也追了回来,背后是淘天正在不断让利。

毕竟,想要吸引消费者,价格力是最直接的武器,淘天正在向商家让渡利润,通过AI投放等方式,减少商家的经营成本,从而引导商家降低商品价格,吸引消费者。

据财报显示,该季度淘天集团经调整EBITA为385.01亿元,同比下滑了1%,主要是由于为提高消费者留存率,并提升购买频次,以及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部分被客户管理服务收入(CMR)增加所抵销。

然而,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为增长5%,主要由搜索和推荐带来的收入增长所带动,不敌GMV的双位数增长,淘天整体变现率下滑。
这部分利润缩减和变现率下滑,意味着淘宝从以商家为先,转向用户为先,是在实打实地展开。

不过,淘天的电商仍然是流量生意,用户回归的本质是让流量回归。短期内,淘天要靠用户体验换回流量,但长期来看,阿里还需要继续找到新的流量来源、更好的流量变现效率。

从流量获取和变现来看,向内,淘天正在加码淘宝直播、淘宝逛逛等内容化业务;向外,阿里先是去年与腾讯广告打通,近日又与抖音打通种草转化数据,推动全站推广的链条完善,围绕着中小商家、结合AI,推出了新的投放策略。

由于淘天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客户管理收入,阿里妈妈成为接下来的重头戏。

作为阿里妈妈从0到1的建设者,吴泳铭的角色十分关键。针对目前短期内变现率的减少,吴泳铭显得胸有成竹,“后面如何进一步通过广告产品提升CMR是一个确定性的过程,只不过我们现在在控制这个过程,让消费者的体验更好。”

在电话会上,他还提到,公司将逐步推出商业化产品,进而提高投资回报率和商家渗透率,尤其是中小企业,届时CMR的增长将逐步赶上并最终与GMV持平。

其中,备受瞩目的全站推广,主要关注如何简化中小广告主的投放流程,以促进他们的业务增长,目前仍处于小规模客户测试阶段,调整算法模型。

不过,据测算,在全站推广正式推出后,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增加客户,真正地显示出增长效益,也需要大约12个月左右,还需要不少时间。

02

烧钱抢市场,海外业务猛增

以阿里妈妈为代表的漫长供给侧改革,淘天集团或许能等,但阿里集团等不及了。

由于国内电商行业的见顶已经板上钉钉,相比之下,国际市场才是阿里接下来的想象力。

过去一年,随着抖音派出TT小店搅动东南亚风云、拼多多调动Temu掠夺北美市场,中国电商在海外卷了起来,整个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的扩张也越来越凶猛,想要在海外“复制”淘宝。

目前看来,AIDC的增速非常可观。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季度,AIDC收入同比增长45%至274.48亿元,AIDC 旗下零售平台整体订单同比增长20%,由AIDC跨境业务增长所致,尤其速卖通Choice 业务的增长。

速卖通Choice业务在2023年3月正式上线,对速卖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分水岭。

结合菜鸟的物流能力,Choice基于全托管和半托管的服务,为卖家提供了精选卖家计划。自上线以来,Choice频道推动速卖通平台订单增长了50%,于2024年4月,Choice占速卖通整体订单的约70%,成为拉动速卖通订单增长的主要动力。

除了速卖通,本季度,Trendyol继续录得双位数订单增长。在保持土耳其领先电商地位的同时,Trendyol进一步拓展在海湾地区的跨境业务;而Lazada 继续专注于提升运营效率,随着变现率进一步提升及优化运营,本季度Lazada每单亏损同比显著收窄。

总体而言,不同于国内电商业务的毫厘必争,海外业务几乎是大刀阔斧地烧钱,疯狂抢夺市场。

连续4个季度,AIDC都保持着超过40%的增速,但亏损也在扩大,这一季度,AIDC经调整EBITA亏损达到40.85亿元,同比扩大88%。

在电话会议上,蒋凡提到,于上个季度亏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上个季度在一些新兴市场进行了较为激进的投资;其二,是Choice商业模式的占比正在上升,但其盈利能力还需要时间提升。”

相比于其他跨境平台,AIDC在海外耕耘多年,既有跨境属性的速卖通,也有本地属性更强的Lazada和Trendyol,并且有菜鸟作为底层支撑力,在跨境最为复杂的履约一环上,越来越有优势,衍生出多种跨境模式。

这也意味着AIDC能在扩张市场的过程中,根据本地特色自行匹配经营效率。例如,一些品类由于其特性可能更适合跨境销售,在半托管、全托管与第三方模式下发展;而更适合本地发货的品类,商家也可以将许多商品备货到海外,以“本对本”的模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速卖通和菜鸟跨境物流运营协作优势更在凸显。

本季度,速卖通的订单同比增长,就来自于Choice为消费者提供的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高配送速度,5日及10日配送妥投率均同比翻倍;而AIDC的高速增长,也为菜鸟的业绩添砖加瓦。

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三个月,菜鸟集团收入为245.57亿元,同比增长30%,主要由跨境物流履约服务的收入增长所贡献。

作为底层基建,菜鸟也在大肆投入期。本季度,菜鸟开通国际快递“超大件专线”,商家可通过该专线实现运动器材、家具、宠物用品、乐器等大件、超重商品的托管。目前,该服务已在韩国、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核心市场落地;还有“跨境服饰专线”,聚焦核心服装产业带,服务速卖通服饰大卖和工厂等商家出海。通过该专线,运往英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服饰类商品最快5天可达。

不过,全球扩张加速之下,留给AIDC的窗口期也在缩减,亏损持续扩大的AIDC还有很多未知数。

03

爆改不能停

从蔡崇信、吴泳铭到马云,合伙人们轮流出来反省阿里的大公司病,并一拆六之后,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大力整改。

被寄予厚望的云智能集团变得更加聚焦,减少了利润率较低的项目式合约类收入,核心云公共产品(含弹性计算、数据库、AI等)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

财季内,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3%至255.95亿元,其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45%至14.32亿。因此,云智能集团是本财季内,阿里经调整EBITA同比增幅最大的业务板块。

而本地生活集团随着收入同比增长19%达到146.28亿元;经调整EBITA为亏损31.98亿元,同比收窄21.2%。饿了么和高德订单增长,是推动本地生活集团收入增长的动力,而亏损收窄的核心原因之一,是饿了么到家业务的亏损状况有所优化。

另外,大文娱集团在本财季的收入为49.45亿元,同比下降1%,由于优酷收入轻微下降所影响。不过,阿里影业的电影业务收入有所增长,以及演出赛事线上票务平台大麦网的收入同比迅速增长。

从目前看来,成效才刚刚显现出来,没有人能确定这场爆改的最终结局,是踩雷还是封神。

不过,对于阿里这样业务、体量巨大的公司而言,能够从上至下、从左到右,统一变革的步伐,已经非常艰难。
爆改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方向、反反复复的改变。

随着盒马、菜鸟相继撤回上市,菜鸟和阿里云从独立拆分,到与淘天业务结合,吴泳铭上任后越来越多地推翻了张勇时期的决策。不过,自从吴泳铭上任之后,阿里的政策改革一贯性正在变强。换言之,关于怎么变,阿里想得越来越清楚了。

去年9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新任CEO吴泳铭发布全员信,就确立了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逐步深入贯彻至今。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将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性投入——一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二是AI驱动的科技业务,三是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除了海外业务或许能够为阿里带来宛如当年淘宝鼎盛时期的增长红利以外,长远来看,阿里对AI时代寄予厚望。

向内,去年 4 月,通义大模型问世后就开启了疯狂更新,近日,阿里云又带来了最新升级的通义千问 2.5,在权威基准 OpenCompass 上,通义千问 2.5 得分追平 GPT-4 Turbo,被称作是“地表最强中文大模型”。

向外,阿里也成了AI创业公司们的大金主,靠投资串联起了国内大模型创业领域的5大独角兽——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投入大量资源研究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开发大型模型主要有三个重要目标:

1)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探索和对AGI的深入研究。

2)通义大模型与阿里云的商业模式非常契合。阿里计划将通义大模型与阿里云的先进AI基础设施进行软硬件的协同优化,为中国的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一个AI能力强大且性价比高的大模型推理服务。

“在全球范围内,像阿里巴巴这样既将阿里云作为主要业务,又将大模型作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并不多见,我们认为这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3)大模型能够为阿里巴巴其他业务的AI发展提供基础模型支持。这种支持将使钉钉、夸克、淘宝等其他业务拥有更强大的AI底层开发平台,帮助它们的应用更好地向AI方向转型。

如今的阿里站在时代变革的节点上,只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明确的道路,这也意味着阿里还要继续爆改下去,而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了。

これらの内容は、情報提供及び投資家教育のためのものであり、いかなる個別株や投資方法を推奨する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 更に詳しい情報
    コメント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