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天风证券:国内核能综合利用大踏步向前 建议关注核电运营商等标的

智通财经 ·  05/23 23:37

我国核电行业高速发展,助力推动电力系统脱碳。

智通财经APP获悉,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中国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核能一方面需要利用其低排放、稳定可靠供能、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支撑新能源发电消纳等优势,助推电力系统脱碳;另一方面超脱出供电角色,在核能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多种非电综合利用领域发挥功能,起到减排降碳、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标的方面,建议关注核电运营商中国广核(003816.SZ,01816)、中国核电(601985.SH);核电设备商:东方电气(600875.SH)、佳电股份(000922.SZ)、景业智能(688290.SH)、中核科技(000777.SZ);核技术应用:中广核技(000881.SZ)、中国同辐(01763)。

中国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核能定位重塑

我国核电行业高速发展,助力推动电力系统脱碳。全球核电产业格局中,我国核电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底在运装机全球第三(5703万千瓦)、在建装机全球第一(3030万千瓦),伴随在建核电有序投产,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成为全球第一。随着技术发展,我国核能需要超脱出仅仅提供电力的角色,在核能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多种非电综合利用领域助力能源密集型产业减排降碳。

我国核能综合利用,有哪些方向?进度如何?

将视角聚焦中国,我国核能综合利用已在供暖、工业供热以及同位素研发生产等领域陆续实现突破:

同位素方面,秦山核电拥有我国唯一的商用重水堆,已具备工业钴-60、医用钴-60、碳-14同位素生产能力。

区域供暖方面,我国已开展大型核电厂供暖、供汽示范,截至2023年中山东海阳核电、浙江秦山核电、辽宁红沿河核电已实现559万平米核能供暖,以核能供暖的方式替代传统燃煤供暖,可大幅减少环境污染且经济性较好。

工业供汽方面,国内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热项目——田湾核电厂蒸汽供能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6月正式投产供汽。从经济性来看,核电机组热电联产出厂热价约为30-40元/GJ(不含厂外投资),在动力煤价格1000元/吨以上的情况下,核能供热具有成本优势。

海水淡化方面,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海水淡化系统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60万吨/天,主要用于提供厂区淡水。从经济性来看,大型核电厂反渗透海水淡化成本约5-6元/吨,与商用海水淡化项目成本相当。

核能制氢方面,2021年清华大学组织华能和中核集团成立了“高温气冷堆碳中和制氢产业技术联盟”计划2022-2023年形成高温堆制氢的示范工程;2022年东华能源与中国核电共同出资设立茂名绿能,推进高温气冷堆项目大规模工业制粉氢。

风险提示:政策推行不及预期、用电需求不及预期、电价下调风险、核电核准低预期、核事故风险、铀燃料价格大幅波动等。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提供资讯及教育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特定投资或投资策略的推荐或认可。 更多信息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