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和黃醫藥(00013)而言,最近一個月的股價走勢可謂「坐上過山車」。
對於和黃醫藥(00013)而言,最近一個月的股價走勢可謂「坐上過山車」。
首先是4月7日受外部因素及恒指大盤震盪影響,和黃醫藥股價暴跌22.12%;然後,自4月8日起歷經10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又從最低18.36港元反彈回4月23日盤中最高的25.10港元,突破4月6日收盤價,標誌着和黃醫藥在這輪大跌行情中「完全收復失地」。
然而,在4月24日盤中觸及最高25.60港元后,和黃醫藥股價卻出現明顯衝高回落,當日成交量環比增長66.58%,且K線拉出一條長上影線,預示着場內分歧開始擴大,持籌者離場情緒似乎開始主導市場。
4月25日,和黃醫藥收跌5.84%,此後9個交易日持續下跌,期間僅2日收漲。5月6日至5月12日更是走出「5連跌」行情,股價區間最大跌幅近12%。5月12日,和黃醫藥盤中股價最大跌幅達到6.22%,當日成交量也大幅增至1000萬股以上,場內出現一定拋壓。而究其原因,或與近日武田製藥披露的2024財年業績有關。

核心創新藥海外銷售出現波動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5月8日,武田製藥發佈了其202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務報告。
業績顯示,2024財年,武田製藥實現總收入4.58萬億日元(約合305.6億美元),按實際匯率計算同比增長7.5%,按恒定匯率計算增長2.9%。武田的6個領域產品銷售收入達22019億日元(約合147億美元),同比增長14.7%。而其中備受關注的便是和黃醫藥與武田合作出海的產品呋喹替尼。
數據顯示,呋喹替尼當期銷售額480億日元,同比增長達到351%。結合此前業績,近4個季度,呋喹替尼的海外銷售額分別爲119億日元、111億日元、130億日元和120億日元,也就是說,今年Q1季度,呋喹替尼的銷售額爲120億日元,環比下滑7.69%。

實際上,呋喹替尼在25Q1的表現是低於此前市場預期。
從呋喹替尼的出海進程和銷售表現來看,呋喹替尼在2024年合計銷售額達到2.91億美元,其中24H2銷售1.60億美元,環比增長22%,這一銷售表現其實是超預期,並帶動了和黃醫藥在去年下半年收入進一步增長。
彼時在武田製藥推動下,24H2時間段,日本、歐洲等美國以外核心區域開始商業化放量,呋喹替尼於2024年6月在歐盟獲批,日本則是24年9月獲批上市,相比歐盟,日本無疑是武田製藥的本土戰場,因此相比24Q3的准入鋪墊階段,市場對於呋喹替尼在24Q4及後續時間段的增長抱有較高期待。
因此,呋喹替尼在25Q1的銷售額環比下跌低於此前市場的預期,而這或許也是5月第二週首日和黃醫藥股價出現盤中分歧放大的原因之一。
剝離中藥業務後,創新藥能否撐起重擔?
今年1月,和黃醫藥發佈公告,擬作價44.78億元出售上海和黃藥業45%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和黃醫藥僅持有上海和黃藥業5%的股權。
這一舉動被市場解讀爲和黃醫藥加速創新轉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實際上,這並非和黃醫藥第一次剝離其中藥資產。2021年,和黃醫藥便將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出售,獲得1.69億美元現金。
對和黃醫藥來說,雖然剝離中藥資產表明了公司創新轉型的決心,但不可否認的是,短期內公司業績失去了重要基石。據智通財經APP了解,上海和黃醫藥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4.7億元,凈利潤6.25億元,是和黃醫藥穩定的業績引擎。
失去中藥資產的業績支撐,2024年,和黃醫藥整體業績表現不佳,總收入、毛利潤、凈利潤均成同比下滑趨勢。其中,年度收入爲6.30億美元(約合45.30億元人民幣),而2023年爲8.38億美元(59.3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5%;歸母凈利潤3770萬美元(2.7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達到63%。
目前來看,創新藥已成爲重振和黃醫藥業績與增長的核心。具體來看,2024年,和黃醫藥的腫瘤產品綜合收入增長65%至2.72億美元,佔其當前總收入的43%;然而,腫瘤/免疫業務合計收入3.63億美元,下滑31%,佔和黃醫藥總收入的58%。
究其原因,在於2023年公司收到來自武田的首付款、監管里程碑及研發服務收入高達3.46億美元,而2024年該數值爲6700萬美元。
作爲公司腫瘤管線的三把利劍,呋喹替尼、索凡替尼和賽沃替尼是決定和黃醫藥短期內業績波動情況的關鍵。
2024年,呋喹替尼綜合收入達到1.94億美元,佔當期總營收比重達到31%。其中,大中華區市場銷售額1.15億美元,僅同比增長7%;而海外市場銷售額達到2.91億美元,並觸發了來自武田製藥的2000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正如上文所說,隨着呋喹替尼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地的獲批,其在當地的銷售放量有望成爲2025年和黃醫藥的業績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公司在業績中給予腫瘤免疫業務綜合收入2025年全年指引爲3.5-4.5億美元。
另外兩款產品方面,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索凡替尼綜合收入增長12%至4900萬美元。雖然增速看着不高,但市場顯示,得益於醫生對該產品的認知度提升及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改善,索凡替尼目前的市場份額已提高至27%。
相比呋喹替尼和索凡替尼,賽沃替尼在24財年的表現便稍顯遜色。業績顯示,賽沃替尼當期綜合收入爲2450萬美元,同比下滑15%。業績顯示,這主要是受到幾種同類競品上市以及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競爭影響。不過今年1月,賽沃替尼取得了一線治療常規批准,這一結果有望讓賽沃替尼後續實現進一步放量。
除了上述「三劍客」外,預計今年國內獲批的索樂匹尼布同樣也是和黃醫藥年內的一大看點。智通財經APP了解到,ITP國內存量患者2027年有望超過30萬人,67%患者進入2線治療,創新療法有限,競爭格局好。而索樂匹尼布針對2線 ITP的中國註冊III期臨牀結果亮眼,並在去年 ASH年會上更新了長期治療的數據,結果亮眼:長期持續應答率爲59.8%,有望成爲ITP患者新的治療選擇。
然而該藥早在去年1月便新藥上市申請獲受理並予以優先審批,但其因生產中的雜質問題,上市時間表比市場預期晚了1年時間,公司在年報預計該藥將在2025年底完成血小板減少症的上市申請評審。市場擔心其拖後的進度可能會影響海外臨牀的推進,進而影響索樂匹尼布的海外BD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