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盈利質量財務監管藏隱患 新股一上市就虧錢

備註:中文報道
近期,多家新上市公司掛牌不久即出現虧損或盈利大幅縮水,這狀況引發市場關注。明明募資順利、招股熱烈,爲何一上市就陷入財務困境?是市場環境變化太快,還是企業本身準備不足?
《南洋商報》追蹤多家新股業績與管理層回應,發現不少企業將虧損歸因於上市開銷、外匯波動、成本壓力等外部因素,但專家指出,部分企業可能早已在盈利質量、財務規劃或監管結構上埋下隱患。
本期專題將深入剖析一些新股案例,並訪問首次公開募股(IPO)顧問與基金經理,從多個角度解讀——爲何「上市」之後,考驗才真正開始。

2024年上市後便虧損的公司
IPO熱潮未減
投資新股回歸基本面
2025年大馬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在年初持續活躍,截至3月底已有14家公司上市,比2024年同期的9家爲多,顯示市場籌資活動仍具動能。
然而,受外圍因素衝擊,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推動關稅政策、全球市場不確定性上升,加上外資持續撤離馬股,使得近期新股上市首日普遍走跌,投資者信心動搖。
儘管多數IPO認購倍數亮眼,但一開盤即跌破發售價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引發市場反思:究竟是估值過高?盈利難以兌現?還是企業基本面未穩就急於上市?
本期專題帶你檢視首發股表面熱潮下的隱憂,爲投資者提供更具判斷力的視角。
大馬IPO市場熱度明顯降溫,更令投資者沮喪的是,最近5家新股在上市首日即遭拋售,股價低於發售價,讓原本期待短期回酬的散戶紛紛中箭落馬。
更要緊的是,2024年共有55家公司上市,這些部分新上市公司公佈的首幾份業績也不如預期,淨利走弱的現象頻頻出現。
有趣的是,「上市費用」(listing expenses)成了不少企業解釋盈利下滑的關鍵用詞。

2025年馬交所上市公司
上市費屬一次性費用
根據常規,企業在招股書中會預先列明IPO費用,並將相關款項從籌資所得中預留專用,例如用於支付顧問費、承銷費、路演成本等。這類費用多數會直接衝減股東權益,不應對損益表造成顯著影響。
雖然這類費用屬一次性性質,且被併入行政開銷,但當多個季度持續出現、併成爲業績敘述重點時,讓投資者難以判斷企業真實的盈利能力。
IPO過程中,企業通常會產生各種費用,包括承銷費、法律諮詢費、會計師費和其他專業服務費用等。
IPO費用只是一次性的籌資成本,雖會影響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但不會真正拉低企業的淨利數字。
IPO費用
根據大馬會計準則,IPO費用的會計處理方式如下:
1)費用資本化:IPO過程中發生的直接相關費用,應計入權益交易成本,從權益中扣減。
2)現金流量表反映:通過IPO募集的資金,會增加公司的現金流量,在現金流量表中體現爲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
3)資金使用期限:根據馬交所規定,企業在IPO募集資金後,通常需要在規定期限內(例如12或24個月)按照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用途,合理使用這些資金。

企業有話說
Kucingko:動畫製作仍有看頭
本地第一家上市動畫製作商——Kucingko公司(KUCINGKO,0315,創業板),自掛牌後業績表現轉弱。
執行董事施楨裕解釋,2024財年首三季的業務增長,符合上市前的預期,但末季受外圍因素衝擊,導致項目大幅減少,業績承壓。
「公司在2024年末季面對嚴峻挑戰,主要因爲美國總統選舉臨近,客戶普遍推遲、重新安排甚至取消製作計劃,全球動畫製作活動因此明顯放緩。」
他補充,還有一些影響包括美國客戶的投資趨於保守、編劇罷工在2023年延續至今,以及大型影視公司的整並活動,如天空之舞傳媒(Skydance Media)與百年電影廠牌派拉蒙宣佈合併,皆爲不可預見因素。
儘管如此,公司仍樂觀看待長遠發展,預計自2025年起,將由原本專注2D動畫,擴展至3D與遊戲動畫製作,並已啓動新的製作流程。

徵達控股:已採舉措壓縮成本
高級別碳酸鈣生產公司——徵達控股(ZANTAT,0301,創業板)自上市後,便面臨盈利下滑壓力。
徵達控股董事經理曾斌淵回應,2024財年全年營收同比下跌17%,稅前盈利則大減74%,主要受出口賺幅壓縮所拖累。
「美元兌令吉急速走軟,侵蝕了公司的出口賺幅;加上2024年全球海運費異常飆升,進一步加重定價與成本壓力。」
他指出,儘管營收下降顯著,但撇開一次性費用來看,並未錄得重大虧損,反而透過IPO籌資所得的策略性分配,改善整體現金流,增強財務健康。
在應對策略方面,他表示將營收與淨利分爲兩部分處,其中包括着手壓縮交通成本,以及推出數項下游新產品,並在2024年末季啓用全新研發中心,進一步推動自主產品開發,及爲客戶提供技術支持。
展望2025年,曾斌淵放眼隨着運費與匯率逐步正常化,加上新產品線貢獻,全年業績可望優於去年。

DC醫療:短期擴張將迎大回報
大馬首家上市醫美服務供應商——DC醫療(DCHCARE,0283,創業板)雖說公司是在2023年上市,不過在上市短短一年內,就出現了大幅虧損,其中2024財年首季更是大虧790萬9000令吉。
董事經理張資盛指出,近期財務表現承壓,主要因短期擴張投入增加所致。
“自上市以來,我們聚焦長遠發展戰略,擴展診所網絡與市場覆蓋。因此,營銷與行政開銷有所上升,包括新診所開張、人手招募與推廣活動。雖造成短期虧損,但預期隨着診所上軌道、病患量增加,開銷將趨穩。
此外,過去數月,公司陸續在檳城、沙巴、馬六甲等州屬設立新分行,同時,也在吉隆坡設立DC Academy培訓基地,期望進一步強化服務水平,吸引優質醫療人才,帶動長期營收增長。
展望未來,張資盛樂觀看待長期增長。截至2024年杪,公司手持2585萬令吉現金,具備財務靈活性支撐成長,並有信心透過資產營收貢獻,與成本效率提升,於未來數季恢復賺幅。

專家:持盈能力準備不足
針對近期多家新股掛牌後淨利轉弱,甚至錄得虧損的現象,企業上市培訓導師兼豐順集團(FINSOURCE)董事程志彬指出,這並非單純「硬硬上」或包裝造假,而是反映出部分企業在衝刺上市階段,對「上市後持續盈利能力」的準備不足。
「馬交所創業板雖有明確的財務門檻,但企業達到盈利標準,不代表具備永續盈利能力。部分公司可能依賴一次性項目、或營運模式不穩定,淨利質量本身就不高。一旦碰上外部衝擊,便難以維持業績表現。」
程志彬指出,企業在上市前後常見的問題包括:忽略上市後合規與信息披露壓力飆升、對宏觀風險準備不足、或上市動機偏向短期套利。
「如果只是爲了『趕上熱潮』,未把基本功打穩,上市反而加速暴露問題。」
他強調,部分企業確實面對如匯率波動、原料成本上揚等外部不確定性,這些屬於可接受的解釋,但前提是必須具體說明其影響程度與時間點,而非以「市場環境不佳」一語帶過。
「若企業能清楚說明匯兌損失的規模、與其資產負債結構的關係,這就是合理解釋。但若模糊處理,甚至藉機掩蓋內部控制不力、庫存積壓等問題,就是失職。」
盡職調查機制有盲點
他亦點出,儘管大馬的盡職調查機制相對嚴謹,由包銷顧問、核數師與律師等共同執行,但仍存在幾個常見盲點,最易被忽視的便是未來訂單預測(order book)。
這些預測往往建基於意向書、非綁定合約或口頭承諾,一旦無法如期兌現,業績便會大幅落空,最終演變爲「上市即滑坡」。
「有些公司對客戶集中、續約風險評估不足;或對未來營收過度樂觀,承銷商雖會測試預測合理性,但無法百分百進行驗證。若企業提供的信息本身不準確,顧問也難以發現。」
程志彬指出,要避免上市後「掉鏈子」,關鍵在於企業自身的準備,且從上市前就應系統性打穩基礎,包括建立可持續的淨利模式、強化內部財務與預算系統、導入公司監管文化,讓企業從「家族企業」走向「公衆公司」。
「當然,企業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全新的賽道開始。真正能在市場中站穩腳步的,是那些不僅做好業績,更願意面對問題、不斷修正方向的公司。」

基金經理:新股非全高風險
隨着越來越多新股上市後股價表現欠佳,市場上關於新興公司「包裝過度」或「強行上市」的質疑聲漸起。
對此,Tradeview資本總執行長兼董事經理黃詝瀚表示,投資者對此應個別分析,而非一概而論。
「我們確實看到部分公司在上市前的盈利增長,無法在上市後持續兌現。這往往是因爲它們爲了達到上市門檻,在上市前一兩年『衝業績』以取得更高估值。一旦成功上市,短期內不再面臨相同壓力,反而容易出現盈利波動。」
「季報文化」適應不良
他指出,新股上市後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業績兌現,還有「季報文化」的轉變。過去未上市公司可能以年度爲財務週期,首兩季表現稍弱可在下半年追回;但上市後,市場按季檢視,令部分管理層措手不及。
被問及是否存在「過度包裝」現象?他表示,確實有少部分公司爲了獲得市場認同,在上市文件中過度美化成長前景。
「畢竟招股書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投資銀行、監管單位與公衆投資者。但我認爲這屬少數,而非普遍問題。」
黃詝瀚強調,投資剛上市的公司,本就有某程度的不確定性,而避開這些風險的關鍵,在於回歸基本面。
隨着近期越來越多新股表現不如預期,部分投資者擔憂「新股等於高風險」。
缺乏長期經營紀錄
對此,黃詝瀚給予了平衡的回應,他不認爲新股就一定不可靠。相反,新股的管理層通常更有衝勁,企業本身也可能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只是它們缺乏長期的經營紀錄,因此投資者更需做好功課。
他坦言,今年整體市場環境不如去年理想,部分新股表現不佳,也與宏觀因素相關,不全是公司問題。
「去年大多數IPO公司都有不錯回酬,今年則受到整體情緒、估值調整等影響。」
至於投資策略方面,黃詝瀚認爲,投資者應從自身熟悉的行業出發,優先選擇具備進入門檻、市場空間明確、已有營收基礎的新股,好比說技術性高、競爭門檻高的領域,更值得關注。
「投資者不應因個別新股表現不佳,就否定整個IPO市場。市場總會回歸基本面,關鍵是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才是『基本』。」
評估新上市公司3重點
1)財務穩健—— 要看它的現金流是否健康,資產負債表是否強勁,能否應付市場週期的衝擊。
2)股息能力—— 很多投資者只關注資本利得(即股價上漲),忽略了股息。若公司有能力發放股息,說明它的現金流與賺幅真實且穩定,對投資者更具保障。
3)業務永續與護城河—— 要判斷這家公司是否擁有進入門檻高的領域,是否擁有品牌、技術或渠道優勢。如果它所處的行業競爭激烈,進入門檻低,即使上市也未必能夠長期成長。

資料來源:南洋商報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參考和教育目的,不構成任何特定投資、投資策略、或推薦認可。讀者應自行承擔任何因依賴本內容而導致的風險和責任。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請務必進行自己的獨立調查和評估,並在必要時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作者及相關參與者對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本文所載信息,而導致的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免責聲明:社區由Moomoo Technologies Inc.提供,僅用於教育目的。
更多信息
評論
登錄發表評論